历史文化
  • 闽南方言早期的代表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泉州开发区和金门(待统一)等13个县(市、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

    查看详情
  • 区域性移民——泉州地区居民易主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中原汉人入闽,当始于秦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统大军定江南及百越。二十九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五岭。3年后,又有任嚣赵佗击越,谪戍50万守之。秦始皇为巩固南越,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南岭。《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查看详情
  • 汉人入闽六大浪潮

      两汉以降,就不断有汉人入闽,但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有六个时期。这些移民对泉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时期汉人入闽本节第二点已作论述。   第二时期在汉末魏晋时代。尤其是三国时孙吴经营江东,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

    查看详情
  • 外来词、外借词与文化交流

      唐宋以来,泉州经济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频繁,域外文化输入泉州,泉州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泉州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外语言中的泉州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外来词与外来文化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二是与...

    查看详情
  • 熟语与地方文化

      熟语是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固定词组。与普通话一样,泉州方言也有大量的熟语。例如,从口头俗语中产生的成语:   水清鱼现、水流破布、有七无八、软涂深掘、空嘴哺舌、七吐八吐、牵声拔调、无鼻无目、搬嘴小姑   从生产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俗谚:   雨沃上元灯,日曝清明种、六月起风台,寒死简仔栽(...

    查看详情
  • 泉州地方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人类之所以有文化,而其他动物没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发展的差异外,便是语言能力的具备。可以说,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正是借助于语言的传播而获得积淀,泉州方言,作为泉州地区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泉州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

    查看详情
  • “活化石”的由来

      人们一般把汉语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汉代以前称为上古时期,宋代以前称为中古时期,元代以来称为近代和现代。闽南方言因其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的特点,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闽南方言中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特点的方言。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许多跟上古汉语相同或相似之外。泉州方言保留的...

    查看详情
  • 汉语通行泉州——闽越语沉入底层

      最早开发泉州的汉人——秦之军民的后裔带来的是上古汉语,由于他们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   今天,我们分...

    查看详情
  • 形象通俗的俗谚

      俗谚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固定句子。由于俗谚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言语形式点破事实真谛,或者刻划行为、状态的形象,所以能给人予浅显易懂、形象洗炼的感受。泉州方言俗谚是泉州方言熟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五色话”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泉州地方文化特色,是反映地方文化的一项活材料。...

    查看详情
  • 闽越的辖地及闽越人的变迁

      泉州方言的形成应从整个福建居民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谈起。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战国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著经历了古闽人和古越人的融合以及闽越人北迁的历史大动荡。   《山海经》记载:“闽在海中。”《周礼·夏官·职方氏》说:“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