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闽南方言
外来词、外借词与文化交流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5:09 阅读人数:1

  唐宋以来,泉州经济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频繁,域外文化输入泉州,泉州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泉州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外语言中的泉州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外来词与外来文化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三是与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三种文化交流为泉州文化输入许多新概念、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一批外来词。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借用的时间看,大概有四个时期;一是汉唐盛大世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佛教的传入引起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二是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崛起,使泉州出现“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局面,泉州与东南亚文化发生大量的接触和交流;三是晚清到“五四”时期,随着国门的被打开,泉州也舶来了域外的科学文化;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的大量传入。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内容看,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等方面。 

  我们日常食用的菠菜,旧名菠*菜。泉州话叫“菠伦菜”[po44lun24ts‘ai41]。据《唐会要》说:“太宗时尼婆罗国献菠*菜,类红蓝,实如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说明这种蔬菜是从当时的尼婆罗国输入的。“菠伦”系源于古国名palinga(即今尼泊尔)。由于菠伦菜是引进的,所以泉州流传这样一句俗语:“要食着食菠伦,要穿着穿绸裙。” 

  宋元时期,泉州有数以万计的外侨。印度人、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相继从海外而来。当地人把他们统统称为南海番人,简称“番客”[huan44ke41]。这些番客有的娶本地妇女,所生孩子叫做“半南番”[pua~41lam24huan44]。蒲寿庚就是半南番之一。 

  由于海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泉州人民的足迹遍及东南亚,许多人最终移居海外。这些人被称做“过番”[ke41huan44]。这些过番侨民在侨居地娶女结婚,这类妇女被称为“番婆”[huan44po24]。泉州港衰微后,南海番人减少,“番客”一词被转指华侨,而用“番仔”[huan44a]指称外国人。 

  从这个时期开始,泉州方言引进了许多外来词。例如; 

  源自印尼棗马来亚语: 

  雪文[sap5bun24](肥皂) 语源:sabon 

  洞葛[t ??41kat5](手杖) 语源:tongkat 

  镭[lui44](铜板、钱) 语源:duit 

  斟[tsim44](吻) 语源:cium 

  巴刹[pa44sat5](市场) 语源:pasar 

  五*忌[g ?k‘a44ki41](街廊) 语源:gokhaki 

  加步(棉)[ka44p ?41(b~124)](木棉) 语源:kapok 

  *啤(ko44pi44)(咖啡) 语源:kopi 

  隆沟[l ??24kau44](阴沟) 语源:longkang 

  源自菲律宾他加禄语: 

  帕叟[p ‘e41so](钱) 语源:peso 

  甘仔得[kam44a~tit5](西红柿) 语源kamati 

  达马哥[tat24ba~55ko44](吕宋雪茄烟) 语源tabako 

  源自近代及现代英语: 

  目(头)[bak24(t ‘au24)](商标) 语源mark 

  拾八[sip24pat5](板手) 语源spanner 

  懊赛[au41sai](出界、糟) 语源outside 

  述[sut24](飞速通过) 语源shoot 

  速[sak5](推) 语源shove 

  禀[pin55](别:动词) 语源pin 

  锦[gim55](局:量词) 语源game 

  烛龟蜡[tsiak5ku44la?24](巧克力) 语源chocolate 

  (中)巴[(ti ??44)pa44](客车) 语源bus  

  恤(衫)[sut5(sa~44)](衬衫) 语源 shirt 

  的时[tiat5si24](出租汽车) 语源taxi 

  

    2.外借词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泉州的影响在泉州方言中留下了痕迹;泉州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这说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正所谓投桃报李。 

    泉州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16世纪下半叶,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é,德语叫tee,都源于泉州方言“茶”的读音。可见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泉州海路输入的。另外,俄语的“茶”叫*,是北方方言“茶”[ts‘a]的对音。可见文化的交流与语言的借用往往是同步的。英语中有bohea(武夷茶)、pekoe(香红茶)、oo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等与“茶”有关的词语,其中 bohea、oolong、congou是从泉州方言中翻译过去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语在翻译“红茶”和“绿茶”时的方式:“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显然其定语意译的角度与我们的不同,汉语取茶水的颜色,英语取茶叶的颜色。 这种译法可谓英语和泉州方言的合璧。 

    泉州是华侨的故乡,是南洋群岛侨民的祖籍地。泉州华侨在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时,不仅带去泉州的特产,也带去泉州的方言和文化。据统计,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人在1971年的人数,大大超过全菲其他外国人的总和,可知泉州人在菲律宾影响之大。泉州人带去泉州文化,诸如崇拜祖先、厚葬死者、数世同堂等风俗习惯。许多菲律宾人的姓名也源出华侨之姓。据说吕宋岛上的仁加因市(Lingayen)是因中国盲人林加延而得名的。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可以找到许多泉州方言借词。例如: 

  hatsing (打喷嚏) diko(二哥) bihun(火粉、即粉干) 

  kuga (姑爷) ukoy(乌糕) caipo(菜脯,即萝卜干) 

  在印尼——马来亚语系中,泉州方言借词也不少。例如: 

  misoa(面线,即线面) tangué(冬瓜糖) tahu(豆腐)  

  kongko(讲古,即聊天) tauké(头家,即老板) sinsé(先生,即中医)  

  singkék(新客) kuntau(拳头) kia-kia(行行,即走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