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闽南方言
形象通俗的俗谚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1:59 阅读人数:1

  俗谚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固定句子。由于俗谚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言语形式点破事实真谛,或者刻划行为、状态的形象,所以能给人予浅显易懂、形象洗炼的感受。泉州方言俗谚是泉州方言熟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五色话”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泉州地方文化特色,是反映地方文化的一项活材料。 

  1、泉州俗谚的特点  

  泉州方言俗谚概括起来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例如: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气温还很低) 

  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七月半前后常闹水灾) 

  一时想无到,终身苦到老。(一失足成千古恨) 

  山顶鹧鸪獐,海底马鲛鲳。(四种最佳的山珍海味) 

  佛靠扛,人靠装。(菩萨靠人抬才显灵,人靠装扮才好看) 

  厝内无猫,老鼠跷脚。(群龙无首,一切无序) 

  细空不补,大空叫苦。(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 

  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例如 

  细汉偷*针,大汉偷* 杉。(细汉、大汉:小时候、长大成人。* [t‘e41]、* [ka24]:拿、扛。小时候会偷针,长大了就会盗杉;比喻要从小加强教育,不能放任不管。) 

  济牛踏无粪。(济[tsue22]:多。意同三个和尚没水吃) 

  老戏旦跋倒也是科。(跋倒:摔倒。科:戏剧举止动作。意指有真功夫的人,偶有差错,也能设法解救。) 

  猪仔贪别人槽。(自己的不吃,专门贪吃别人的) 

  鸭母装金原扁嘴。(本相难看,再打扮也没用) 

  要嫁才缚脚。(临渴掘井,临阵磨枪) 

  白白布染甲黑(被冤枉,被诬陷) 

  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例如: 

  孔子公不敢收隔暝贴。(谨慎的人,不随便承诺) 

  吃不值睏补。(吃饭不及睡眠重要) 

  钱不趁,猪哥做马骑。(趁:赚。意即不为势利所屈) 

  指头仔伸出有长短。(比喻事物之间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教人要体谅人,不要强求一律。)  

  一罕过三冬。(罕:闪。喻指时间不等人,宜趁热打铁》 

  2、泉州方言俗谚的来源 

  泉州俗谚非常丰富,而且源远流长。大多数谚语都有它的来源,分析这些来源,可以透视泉州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示文化名城的历史风采。泉州俗谚大概有五个来源。

  其一,对本地区自然气候变化和农事生产进行预测的农谚。 

  《泉州府志·气候卷》云:“致治之道,勤民为先,勤民之事,测候为急。月令所纪,顺时应物……泉为南方海国,禾稻两收、霜雪罕靓,大都寒少而燠多。乃均兹一郡,而风雨之应,咫尺不同。田野间,即其每方隅,以自为占验而应各不爽……”由此可知,古代先民就十分重视从星历定农时的经验总结,这部分农谚体现了泉州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家喻户晓的谚语。例如: 

  春寒雨那溅,冬寒雨四散。 

  春天简仔面,三顿肴变面。(简仔:孩儿。肴:易。面:脸) 

  双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日北风三日雨,三日北风无水戽。 

  西北雨* 落过田岸刻。(刻[k‘at5];台阶) 

  六月雾露,番薯较贵芋。 

  五月十九*声雷,番薯赛过大秤锤。(*:响)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调土,六月火烧埔,七月水流芋。(凋:干。) 

  云荫中秋月,雨沃上元灯。(沃:浇) 

  雨沃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春占冬十日。 

  冬节在月头,春寒雨落在年兜;冬节在月尾,春寒雨落正二月。 

  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六月十二,彭祖做忌,无风台也有雨意。 

  未惊蛰起雷,一亩加两斗。 

  其二,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以及泉州当地的真人真事中演化而来的谚语。例如: 

  假* 食感猪屎。意即装疯卖傻。明朝书法家张瑞图,曾为魏忠贤写过“擎天一柱”匾额,后被列为阉党,遂回籍匿居晋江青阳家中。不久朝廷派人要将他逮京审讯,他急中生智,赤膊散发装疯,满身涂污,蹲于猪圈中。并且染灰黑色的面糊或香蕉,从一竹筒中挤出,散放于圈中地面,作为充饥的粮食。捕快来时,家人带往面验,见其疯相,与猪混居,甚至取食猪粪,便认定真疯,不予逮捕,据情回报。后人将此演化出上述谚语。 

  人在中进士、汝在拔死羊母。意即为他人凑热闹而自己吃了亏。泉州新门外浮桥李廷机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捷报传后,李家吹吹打打,不胜热闹。邻居一儿童正在牧羊,闻声急欲往观热闹,而羊啮草不肯走,牧童一意要往,用力硬拉,绳子硬勒羊颈,竟将羊拉死。他的母亲得此事,遂出此怨言,后流传成谚。 

  扁担挑坦横。意即横行霸道。清初康熙年间,有一个福建提督姓蓝名理,原籍漳浦,驻军泉州。因他平定台湾有功,被加官进爵,在泉州算是最高首长了。他的乡亲也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凡是从漳浦来泉找蓝的乡亲,每将扁担打横着走,路人只得避让,心知这种扁担打横者,一定是蓝理的乡亲,皆不敢与之计较,故此语就慢慢流行开来。 

  陈广彬顾嘴不顾身。讽刺只注重吃而不注意自身服饰和举止的人。传说从前泉州有个少爷,名叫陈广彬,家庭富有,照理衣食都可丰足,但是他将做衣服的钱也全部充作酒食不用,只顾大吃大喝,却不顾身上褴褛。众人皆以此语笑之。 

  东街扛出门,西街医倒床。意即庸医害死人。泉州东、西街相毗连。相传一医生到东街行医,医后病人立即死去。医生旋到西街诊病,服药后病人亦死在床上,这时东街死者的棺材正好扛出门。后来人们以此语讽刺不学无术之人。 

  跋输九谤台湾反。(跋输九:赌博赌输入)意即捏造原因,掩盖事实真相。前清时期,泉州人赴台湾谋生者甚众,其中许多人都去参与赌博,及至腰缠输光,才狼狈回泉。回来后常对人说在台湾做生意赚钱很容易,后因台湾反乱,致使本钱亏尽。后来人们以此语揭露那些欲掩盖失败真相的人。 

  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意同“千金买邻。”《南史·吕僧珍传》云:“宗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令。’”泉州人称宅为“厝”,邻居称“厝边”。谚语即由此演化而来。 

  死马当活马医。意即无可奈何而为之。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下)》说:“作死马医,自唐已有此语。……其初出《郭璞传》:‘有主人良马死者,璞教令一人东行遇林木以杖击之,得一物如猿,持归见死马,即吹其鼻,少顷活。’故世俗于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死马死。”清顾张思《土风录》有“死马当活马医”条目。泉州此谚当亦由此而得。 

  其三,泉州俗谚中,有许多是与泉州各种宗教活动及泉州的风俗习惯有关的,这些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泉州的社会生活。例如: 

  死死师公调。道士为人做法事时,所用乐曲十分单调,缺少变化。泉州人用此俗喻指办事死板、不够灵活。 

  本地师公治本地鬼。泉州本地的道士一般都在一定的范围里活动,做法事时对当地情况较了解。后喻指解决问题要请熟悉情况的人。 

  摸着鼻食百二,摸着目食百六。风景秀丽的泉州清源山,有宋代石刻李老君的坐像,身高五米多,是全国罕见的道教石刻艺术品。由于它体形高大,要摸到它的鼻子和眼睛很不容易。因此人们以此语形容理想境界,不易达到。 

  *得过年,去找崇福寺和尚。19世纪以前,泉州崇福寺很发达,寺产甚多,僧人食用有余,足以布施。一般贫民常欠债,到了年关,债主按例催讨。该寺乃设大鼎,名“千人鼎”,大煮其粥。凡避债来寺者,皆招待予以饱食,并让其宿在寺里。债主不敢入寺催索。越宿已是大年正月初一,按泉州惯例不准索债。后喻指避难自有去处,天无绝人之路。 

  天公祖无眼睛。天公是泉州人对玉皇大帝的俗称。玉帝是传说中神道与人间的最高主宰者,掌握着人们的命运。旧社会,善良的人尽管虔诚地祈求上天庇佑,然而往往得不到幸福而饱受人间的痛苦。此俗语反映人们对神的怀疑。 

  土地公白目眉,无人请自己来。过去的泉州人家和商店大都奉祀土地神,神像是位白发苍髯的慈祥的老人。它每天端坐神龛里,受人供奉。泉州人以此为喻,作为没有经过主人邀请,自行上门的不速之客的自我解嘲。 

  天妃宫还在,雨伞怎会无。从前,泉州南门天妃宫很热闹。酬神的,演戏的,玩把戏的,看热闹的,以及摊贩、命卜,赌钱什么都有,真是热闹非凡。有个乡下人进城,带了把雨伞也在看热闹。后来他把雨伞放在天妃宫一个角落里。一会儿要回去时,雨伞却不见了。他奇怪地说:“天妃宫还在,我的雨伞怎会无?”这话传出去,成为笑柄。后来,人们用此语讥讽那些丢三落四没头没脑的人。 

  其四,泉州俗谚大量的是来自人们对日常生活观察体验的总结,有些体现了侨乡的特色。这些民间谚语大多语言洗炼含蓄,比喻确切生动,生活气息浓郁,饶有兴味。例如: 

  目** 贮得一料沙。(贮[tue55]:装)眼睛里装不得一料沙子。比喻心胸狭窄,不会宽容别人。 

  青瞑鸡啄着一尾虫。(青瞑:瞎眼)比喻事情凑巧,侥幸碰上了好运气。常用来说明事情的成功出人意料之外。 

  顺风旗* 兮曳。(曳[iat24]:挥动)手举旗子顺着风势摇动。喻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乏主见,不问是非。 

  在家日日好,出门朝朝难。喻指出门在外许多事情不如在家方便,叫人出门远行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未学行,先学飞。指不务实际,急于求成。讽喻人办事急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番薯三箍汤照夹。(三箍:三块。夹[ka25]:搭配)意指平均分配。 

  一料田螺九碗汤。搭配过量。意指不看事实瞎指挥。 

  相尊食有*(* [ts‘un44]:剩余)互让有余。 

  目* 看九界,看见逐项爱。指贪得别人的财物。讽喻人野心勃勃,占有欲强。 

  坏不厚话,坏米厚秕。(厚:多。秕:稗子)讽人爱搬弄生非。 

  十嘴九脚川。(脚川:屁股)指七嘴八舌吵闹不休,意见无法统一。 

  别人脚川做面皮。用别人的东西来装阔气。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 

  死死六工尽,豆士菜脯*(六工尽[li?k24k??44ts‘e22]:旧乐谱)饭菜天天相同,不会变花样。讽人死脑筋,没有半点创新精神。 

  未生囝,先号名。(号名:起名字)孩子尚未出生,就先取下名字。批评人事情尚未办成就先到处张扬。 

  一白荫九水。(水:美丽)皮肤白皙能掩盖其他相貌的不足。喻指主流好可掩盖枝节的不足。 

  一条肠通脚川。喻人直肠直肚,不晓得转弯。 

  一就一,二就二,即一点也不含糊。与“丁是丁,卯是卯”同义。 

  一面抹壁双面光。意指为人滑光,八面玲珑。 

  一物一物治,说破不值钱。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意即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情才会好办。 

  船到桥头自然直。意即一切听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 

  一下传,到台湾;一下谤,到吕宋。(吕宋:菲律宾)喻指重大新闻传播迅速。 

  香港大家,吕宋老父。(大家[ta44ke44]:婆婆。老父[lau22pe22]:父亲,这里作公公解)。意喻双亲不是华侨,就是港客,生少当然优裕,令人羡慕。 

  其五,泉州是古代南音、南戏的保存地,泉州的梨园戏、加礼戏(即木偶戏)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极为深刻,泉州方言一些俗谚就直接借用戏文。另外,一些戏曲故事和古典名著的人物等往往也在泉州俗谚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面七空,脚手十六缝。(大梨园戏《同仔算* 账》)喻指手脚干净。 

  同仔算*账。(同上)指清还欠账。 

  秦仔不长进,偷*师公印。(大梨园《苏秦假不第》)讽喻人不求上进。 

  锦被罩鸡笼,外头好看内头空。(木偶戏《张飞鞭督邮》)讽喻人草包。 

  李固见员外,无话通说。(木偶戏《卢俊义》)喻指人做了丑事,无言以对。 

  没啥雨,落三(衫)透。(木偶戏《火烧赤壁》)喻指因一点小事竟弄得狼狈不堪。 

  食曹操糜说刘备话。(糜[bai~44]:饭。)讽喻人吃里扒外。 

  乾埔不学秦世美,查某不学买臣妻。(乾埔:男人。查某:女人。)功人莫当负心人。 

  郑元和做乞食。喻指君子落魄是暂时现象。 

  食饭三战吕布,作穑桃花搭渡。(作穑:[tso?5sit5]:干活)讽喻人好吃懒做。 

  程咬金尽会三下大斧。讽喻人的技艺不过如此而已。) 

  猪歌婶伴五娘赏花。(猪歌婶:老丑旦)以丑衬美,相形见绌,喻指所为很不协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