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传承
- 一县一桌菜
千年古县——惠安,这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印记,也有代代相传的石雕艺术,还有独具特色的惠女服饰。惠安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随着“环山绿线”“滨海蓝线”“革命红线”等多彩文旅廊道的开发,以及田园综合体、滨海民宿、研学拓展等新型业态的兴起,惠安正逐步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旅游胜地。
惠安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头、每一道菜、每一片景色都承载惠安人的智慧和情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一种深植于骨髓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豪。惠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形成其特有的饮食文化,成为大美惠安新的名片。走进惠安,你还会被这里的美食深深吸引。品尝这里的美食,是对惠安风土人情的一次深刻体验。
近年来,惠安县积极响应全市争创“世界美食之都”国际荣誉的号召,拓展推广地瓜粉团、崇武鱼卷等惠安特色美食,接续培育一批龙头餐饮企业;加快实施“文旅+”专项行动,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跨界结盟,鼓励各镇串联惠女、古城、滨海、雕艺、建筑、餐饮等资源,打造特色美食街区,举办街头艺术、民俗展演、古城美食汇等文化主题活动,力推“惠女家宴”“一县一桌菜”等消费活动,让旅客留得下、吃得好、住得欢!
惠安精心策划了“山海城”盛宴,由十二道本土特色菜组成,每一道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惠安人是如何用地瓜、海鲜、米粉等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无数的美味佳肴?惠安的美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传说?走进惠安,寻味惠安,品尝惠安的美食吧——
惠安“山海城”盛宴
地瓜粉团
惠安被称为“地瓜县”,由地瓜衍生的美食更是惠安人独特的味蕾记忆。地瓜粉团Q弹爽滑,有花生米的脆,香菇的香,以及巴浪鱼的鲜,是家家户户都喜爱的特色菜。
每年立冬时节是红膏蟹最为肥美的时候,渔民以鲟入鸭汤,别有一番滋味,这也是闽南人宴请宾客或补冬经常上餐桌的一道菜。
将鱼去骨取肉,手工擂成鱼糜,配以番薯粉,再加上一些调剂口感的辅料食材,卷条蒸熟,如此一来,便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干粮。因其外观呈条状,当地人俗称的“鱼卷”,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象征着团圆。
将鹅肉与药膳结合,愈发受到注重养生的都市人群青睐。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药材所有的精华都浸润在鹅肉里,营养又美味,闽南大小酒店都能看到这道菜。
闽南沿海说的“黄金易得,一章难求”,指的便是本地的小白章。凌晨三四点海水退去的时候,赶海人就会到滩涂上挖小章鱼,浅的挖几十公分,深的挖一米多,相当难得。
早期人们把海蛎和番薯粉混合着水煎着食用,后来厨师为了让这道菜更加美观,就把海蛎挠煎成像饼的形状,演变为现在的海蛎煎。
猪母粿是一种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的食品,用于祈福船舶平安归来,满载而归,是惠安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常在逢年过节时食用。
闽南的海岸线旁,渔民们素有把鱿鱼晾晒成干的习惯。他们把其中有籽的鱿鱼干称为鱿鱼母干。在惠安人眼中,鱿鱼干与猪蹄最为相衬,又以鱿鱼母干炖猪蹄为最佳。鱿鱼母干能巧妙地用自身的鲜美去化解猪蹄的腥,猪蹄在鱿鱼母干的激发下,不但有了海洋的鲜,还把自身平凡的胶原蛋白变得醇香美好。
清朝时期,一位负责巡查海防工作的知府路过惠安沿海的西埔地区,被一家小菜馆吸引住了。知府看到桌桌都点了一道名为“西埔鲈鱼”的菜品,也决定尝试一下,尝过之后便对这道菜赞不绝口。从那以后,这位知府经常用这道“西埔鲈鱼”款待来访的官僚。他对这道菜的推崇和喜爱让“西埔鲈鱼”逐渐成为惠安沿海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
菜头饼选用白萝卜作馅料,清甜爽口,别有风味,是喜庆宴席常用的糕点。它圆形略扁,中间微凹完整,螺纹层次清晰,口感上皮酥,馅松润,具有猪油及萝卜的香味。
闽南地区大多饲养的是黑山羊,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老幼皆宜。
闽南敬佛祀神之风甚浓,每年不胜枚举的“添香日”“佛生日”或“普渡日”,都要摆筵席供筵碗,敬神同时也敬人,亲戚朋友乃至陌生人都一并请来,宴席甚至摆出家门摆到街边。有句俗语叫“饭(傍)神福禄”,按闽南语意思是傍着神明的福气才吃上好料。普渡虾便是沿海普渡用的一种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