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教育
  • 院校教育
校园“厨神”比拼泉州菜
发布时间: 2025-04-07 09:22

  闽南卤面、姜爆乌鸡、姜母鸭、糖醋排骨、牛肉羹……一场泉州地方特色菜厨艺大比拼日前在泉州实验中学鲤城附属学校举行。在鲤城区第七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比赛厨艺专场比赛上,来自鲤城区30多所中小学的73名学生选手以闽南热菜为主题进行烹饪比赛。

 

  

簪花与海味合力打造出菜品的泉州味

  小选手挑战传统大菜制作

  比赛现场,小选手们不仅做出了海蛎煎、醋肉、鸡卷等闽南家常菜,还精心烹饪了东璧龙珠、姜母鸭、封肉等闽南硬菜。

  老姜切片油炸,与鸭子一同煎煮,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的曾芷晨带来了闽南特色姜母鸭。她熟练地加入蚝油、白砂糖、麦芽糖等调料,使菜肴口感更加丰富。曾芷晨说,自己喜爱美食,尤其钟爱姜母鸭,“平时妈妈做菜,我就跟着学习。这次比赛做出的姜母鸭,是我发挥得最好的一次。”

  比赛现场,评委们围绕在桌子四周,期待着“东璧龙珠”的呈现。来自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周美欣将龙眼去壳,果肉逐个割开小口,剔去果核,将虾打成泥肉嵌入果肉中。然后将龙眼裹上蛋黄液,滚匀面粉和饼干末,下锅炸至外壳酥脆,并摆盘装饰。“这道菜历史悠久,是泉州特色菜。”周美欣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难掩欣喜。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的黄昊宇将自己爱吃的封肉作为此次比赛作品。当五花肉放入油锅时,散发出的香气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炸好的五花肉与各种香料混合,风味独特。

  “新泉州人”爱做闽南菜

  在比赛现场大展身手制作泉州菜的选手,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泉州人,还有在泉学习、生活的“新泉州人”。

  泉州市泉中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颜俊豪,来自贵州遵义。他手中的菜刀运用得沉稳娴熟,不逊色于行家里手。只见他以剞刀刀法处理虾,巧妙地将大虾凹成凤尾状,裹粉再沾上面包丁定型,油炸成型。颜俊豪是烹饪专业的学生,他对泉州的闽南饮食文化十分感兴趣,“虾尾经油炸后,形状恰似凤凰尾羽,搭配菠萝造型,菠萝闽南语的发音与‘旺来’相似,所以我把这道菜取名‘吉利凤尾虾’”。

  在一道名为“龙腾四海”的菜肴前,评委驻足良久。该菜出自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付泽鑫之手,他将炸过的粉丝铺于盘底,加以点缀,并以龙虾雕刻件装饰,借助干冰营造氛围,使得菜品既美观又有吸引力。作为来自江西的“新泉州人”,付泽鑫表示,这道菜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历经约一个半月的练习才学会的。付泽鑫通过雕刻件的搭配以及摆盘,使菜品显得大气且富有创意。对他而言,这样的“大工程”已成为日常练手的项目。“我喜爱烹饪,平日在家,也常做炒青菜、炒肉等家常菜,醋肉、面线糊等闽南特色菜也都尝试过。”

  荣誉国宴楼总厨周永峰多次担任此类比赛的评委,他觉得同学们的烹饪手法越来越娴熟,操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比赛中,大多数选手采用闽南当地食材,以更好地体现地方风味。“同学们在摆盘和器皿选择上也下足了功夫,做到色香味俱全。味道都很不错,能在50分钟内完成一道菜品,实属不易。”

  比赛现场还有附加题西红柿炒鸡蛋,考验的是选手的烹饪基本功和心理素质。

  劳动比赛助力文化传承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化劳动教育的深度实践,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鲤城区教育局德育股负责人表示,伴随“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已被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此次厨艺专场比赛涵盖了从食材搭配、刀工火候到摆盘设计等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全面考验。

  据悉,鲤城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该区实施劳动教育的一项传统品牌活动。其中的厨艺比赛为常年开展项目,今年厨艺专场比赛的主题为“闽南热菜”,是进一步深化闽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也能让更多“新泉州人”更好地感受闽南文化魅力,共同传承闽南文化。今年的劳动技能大赛还将开展“我心中的闽南古厝”手工建筑比赛、整理收纳专场比赛。该区将继续通过劳动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切实提升劳动素养,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张君琳 傅蓉蓉 陈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