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传承
  • 一县一桌菜
德化“瓷都盛宴”
文章来源: 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 2024-11-29 14:16

德化石牛山(陈英杰 摄)

  【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

  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孕育了泉州人来者皆善、兼容并包的开朗性格。继而,海纳百川的泉州人也创造出了各色或许只有在泉州才能“一饱口福”的餐饮文化。

  古往今来的商贾和众多的华侨同胞从海外引进的新食品和新奇的调味品、烹调技艺,丰富了异域风味,使泉州美食呈现开放融合的多元色彩。异邦的咖喱、胡椒、沙茶等香料融入本土传统的羹汤之中,为舌尖打开了另一道奇妙体验。

德化美食展现着乡愁与美好的交融(吴有森 摄)

  【德化“瓷都盛宴”】

  泉州网11月29日讯(融媒体记者 赖小玲/文 德化/图(除署名外))德化素有“闽中宝库”之称,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油茶之乡”等荣誉称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德化乡土特色美食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

  这里有好瓷。德化瓷器以“白”见长,瓷塑技艺享誉天下。宋元时期,德化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德化白瓷“既多且美”。明代,德化窑瓷塑代表人物、“瓷圣”何朝宗所塑“中国白”作品细腻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珍品”。

  这里有好料。德化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三黑三黄三宝”等优质绿色食材。“三黑”即黑兔、黑鸡、黑山羊,“三黄”包括德化梨(黄花梨)、黄花菜、山茶油,“三宝”则是黄花远志、棘胸蛙、淮山。此外,还有红菇、香菇、草菇、麻丝菇和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一大批特色食材。

  “瓷都盛宴”是好瓷与好料的完美结合,将菜肴巧妙地呈现在精美的德化白瓷器皿上,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从甄选自然食材,到选用精美陶瓷餐具,再到菜名的巧妙构思,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德化人对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更承载着德化人民的热情好客,传承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着乡愁与美好的交融。

【菜单】

◆瓷圣吉祥(茶油封黑鸡)

◆红光满面(红菇拌面线)

◆念念不忘(干煎鲶鱼)

◆山珍聚宝(茶油香菇)

◆如脂似玉(玉米浆淮山)

◆顺心如意(焖咸笋干)

◆霞光普照(香酥溪虾)

◆仙茶圣饮(红菇金线莲茶)

◆向瓷而生(糯米糍粑)

◆扬名四海(茶油炒羊瘦肉)

◆诸事胜意(焖全猪肉)

◆窑神圣汤(过饥草汤)

“瓷圣吉祥”(茶油封黑鸡)

  茶油封黑鸡 “瓷圣吉祥” 养生佳品


  据《德化县志》记载,黑鸡在德化已有数百年历史。

  相传,“瓷圣”何朝宗在创作时,总是精益求精,反复构思、捏塑造型,反复推倒重来。由于沉浸于创作中,他经常废寝忘食。多日的劳累,再加上长期饮食不规律,何朝宗终于病倒,不断咳嗽,身体日渐虚弱。后来,有一位徒弟用茶油与黑鸡制作了一道美食,何朝宗食用后,症状大为缓解。师傅病愈后,徒弟们连呼“吉祥”。后来,这道菜便被称为“瓷圣吉祥”,以此弘扬何朝宗忘我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

  茶油封黑鸡,土鸡与纯正山茶油结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E和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且胆固醇含量极低,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和增强免疫抗病力等功效。因此,茶油封黑鸡不仅是滋补身体的佳肴,也成了德化人民馈赠亲友的上选,更是对德化陶瓷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主要材料:戴云黑鸡、山茶油、德化红酒、香菇。

  地道做法:锅热后倒入山茶油,放姜片、蒜头和少许香菇,煸香后加入鸡块用中火爆至水分收干,倒入德化红酒,大火烧开后加盐、味精及少许酱油,转小火慢炖约20分钟或直到肉质酥软入味;最后开大火收汁即可。

“红光满面”(红菇拌面线)

  红菇拌面线 传承匠心 温情满溢


  “红光满面”这道面食不仅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还承载着健康、平安与团聚的美好寓意。在德化,无论是老人祝寿、孩子过生日,还是各种喜庆宴席,红菇拌面线都是一道颇受欢迎的吉祥菜肴。

  相传在宋朝,德化的窑工们在深山中挖掘瓷土、建造窑炉。在开窑庆典上,由于条件有限,窑工们便将携带的面线、德化红酒与在山中采摘的红菇一同烹饪。他们惊奇地发现,红菇、面线与德化红酒搭配,竟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用后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这一独特风味迅速在坊间流传开来,后来更成为一道招待客商的美味佳肴,并流传至今。

  红菇拌面线是德化工匠精神的见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家乡味道的记忆载体,跨越时空,诉说着德化人在发展陶瓷事业中的坚韧与智慧。每当客商到来或家人团聚,一碗热腾腾的红菇拌面线总能让人感受到德化人民热情淳朴的待客之道,更是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生活与陶瓷贸易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

  主要材料:面线、德化野生红菇、黄花菜、土鸡蛋、德化红酒。

  地道做法:将面线煮熟后捞出沥干,把洗净的红菇煮熟;在大碗里将处理好的面线和红菇混合均匀;淋上适量红酒,轻轻拌匀。

“如脂似玉”(玉米浆淮山)

  玉米浆淮山 玉液琼浆 齿颊留香

  玉米浆淮山,选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最受欢迎产品”、入选泉州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的英山芹峰淮山为主料,混合纯正玉米浆,经过蒸煮而成。淮山作为保健食品,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中医认为,淮山“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历代医籍都对淮山评价甚高。在德化,玉米浆淮山是人所共知的滋补佳品。

  《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德化芹峰山有一隐士于秦汉时期居于石室修炼成仙,名为“道德仙”。相传,道德仙在修炼期间,在芹峰山下“道德仙水圳”附近种植薯子(今称寸金薯淮山)为食。芹峰山下有位老人患“隔食”久治不愈,上山向道德仙求医,服用淮山羹后病愈,事迹相传数百里,香客络绎不绝,芹峰山下的民众纷纷效仿道德仙种植、食用淮山,经历代民众烹饪加工,演变成如今的玉米浆淮山。

  主要材料:淮山、玉米浆。

  地道做法:清洗淮山,去皮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后沥干;将淮山块与纯正玉米浆混合搅拌成糊,可加适量糖或蜂蜜。在模具中抹油后倒入淮山玉米浆,放入蒸锅大火蒸30分钟至熟透,关火冷却片刻,取出脱模即可。

“窑神圣汤”(过饥草汤)

  过饥草汤 窑神寻方 养胃良膳

  过饥草汤是德化民间传承千年的养胃药膳。相传,“窑神”林炳(生活于北宋年间,今德化宝美村人)在研制窑炉时,困了就在窑旁打个盹,三餐更是随便吃,造成肠胃紊乱,遂多方寻药。后经老药师指点,用几味草药与猪骨合炖,熬成“过饥草汤”,林炳饮后症状消失,饮食恢复,精神焕发。

  《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过饥草有“清热泻火,涩精益阴”的功效。它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药,也是烹调的佳品。德化人炖汤时,习惯加入过饥草,熬制出来的汤水清香可口;炖肉时,过饥草也是很好的配料。对于食欲缺乏、肠胃不好的人群,过饥草可以促进消化,健胃养生。

  在现代社会,过饥草汤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和养生保健。而过饥草汤作为一种具有养胃健脾助消化等功效的药膳佳肴,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主要材料:过饥草、益母草、鬼针草、香藤根等药材、猪筒骨、小肠、米酒。

  地道做法:将过饥草等洗净,尤其是猪小肠需要清理干净;把准备好的材料放进瓮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慢熬3小时左右;根据个人口味加盐、少许米酒即可。

“诸事胜意”(焖全猪肉)

  焖全猪肉 珍馐供品 祈愿颂福


  德化全猪宴是德化宴席上的必尝美食,因最大限度保留猪肉的地道滋味而著称。其做法是选取猪脚、五花肉和后腿等不同部位的肉,加入德化特产红曲酒和生姜,用砂锅焖煮,猪肉油润软糯又不失嚼劲,经过焖煮的瘦肉更是入味且有劲道,有补虚强身、润泽肌肤的功效。

  相传,“窑神”林炳以其卓越的建窑技艺吸引了众多烧窑工匠的关注和追随。人们努力学习他的工艺,以生产更多高品质的“中国白”陶瓷,满足外销需求。林炳慷慨分享技艺,建窑技艺迅速传播。日本的加藤四郎也慕名而来,学习并将“鸡笼窑”的建造和烧制技艺带回日本,并奉林炳为“陶祖神”。德化陶瓷从业者对林炳心怀感激,建造“祖龙宫”来奉祀他,尊他为“窑神”。每次祭祀窑神时,除了摆上新产品作为供品,还会摆上一整只猪,以示诚挚,祈愿窑神庇佑,保佑陶瓷从业者制瓷顺利、诸事胜意。

  主要材料:猪腿、排骨、大骨、龙骨、小肠、德化米酒、牛奶籽等。

  地道做法:将猪腿、排骨、大骨、龙骨、小肠等肉类洗净,尤其是小肠要反复清洗,去除异味;在大锅里加水煮沸,放入各种肉类焯水;另起一锅放入米酒、酱油等调味料以及焯好水的肉类,加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至少两个小时以上,直至肉质软烂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