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长者食堂全龄共享,为环卫工人等提供专属爱心餐。
近日,南安柳城帽山社区长者食堂里菜香四溢,老人们排队取餐,年轻人带着孩子围坐一桌,边吃边聊,笑声不断,而一旁的儿童游乐区里,孩子们嬉戏玩闹,让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社区客厅。
这家长者食堂,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幸福餐桌”,更成为帽山社区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通过“公益筑基、商业赋能”的可持续“造血”模式,它既保障了老年助餐服务的长期运营,又打破传统养老服务的局限,面向全龄居民开放,倡导居民“点餐献爱心”,惠及更多老人和困难群众,并将部分盈利注入社区公益基金,实现助老扶幼的良性循环。在这里,吃饭成了邻里交流的纽带,矛盾在畅谈中化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格局悄然形成。
□融媒体记者 陈灵 杨泳红 通讯员 李燕婷 林佳妮 文/图
养老扩界:饭菜干净实惠 全龄共享美味
近日,记者来到帽山社区看到,长者食堂位于社区居委会附近,明亮整洁,设有打菜区、用餐区和儿童游乐区。“点餐一份,爱心浓浓”“与食载善,与爱同行”“点餐即献爱,饱腹亦暖心”……墙上张贴着各种爱心标语,表达着爱心食堂的经营理念。
中午11点半,食堂里的饭菜均已备好,有蒸蛋、蒸鱼、蒜蓉空心菜、炒南瓜、炒猪肝等,菜色丰富、香气扑鼻。现场已有10多名群众在排队点餐,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和小孩。
在附近上班的黄先生说:“前两天得知这里的长者食堂也对年轻人开放,就过来看看,发现环境好、价格实惠,吃一顿饭还能献爱心。”73岁的居民陈爱月也赞不绝口,“平常在家里的人少不好做饭,来这里吃方便、营养又卫生。”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围坐同一张圆桌用餐,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有的居民带娃来用餐,孩子吃完后,就在儿童游乐区玩耍。营养美味的午餐还提供给社区夏令营的40多名孩子享用。
当天恰巧是长者食堂每月一次宴请环卫工的日子,7名环卫工围在一起享用免费的专属爱心餐。“我们是第二次来吃了,三菜一汤,有肉有鱼有菜,感觉很暖心。”环卫工王粉笑着说。
帽山社区党委书记欧阳开明介绍,长者食堂面向公众开放,早餐售价5元,午餐、晚餐售价8元—14元。既可堂食,也有外卖服务。社区75周岁以上老人充值200元补贴200元,60—74周岁老人充值200元补贴100元,低保户充值200元补贴50元。困难群众、孤寡长者、党员先锋、退伍军人、环卫工人可不定期享用专属爱心餐。
治理破圈:公益商业双驱动 反哺民生促治理
为何“长者食堂”变“全龄共享”?欧阳开明聊起开办长者食堂的初衷。他说,近年来,为了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少村居开办了长者食堂,帽山社区也在筹划建设。传统长者食堂以政府补助、村居筹集、爱心捐赠的方式维持运营,而目前帽山社区60岁以上老人约1900名,随着人数越来越多,服务成本也将越来越高,长期难以为继。
长者食堂若要可持续运营,他认为必须“自我造血”。他想到将长者食堂定位为全龄化社区食堂,采用“公益筑基、商业赋能”模式,“以公益为基,守住温暖底色;靠商业赋能,让实惠落地生根。从孩童到老者,全年龄段都能在这里吃到热乎饭菜,既解了日常就餐的急难愁,又聚了邻里守望的烟火气。”他与热心公益的社区居民欧阳少波聊起这个想法后,两人一拍即合。经过半年多的筹备,长者食堂于今年6月3日对外开放。食堂倡议居民“点一份餐,献一份爱心”,部分盈利除了提供专属爱心餐、辅助开办长者生日会等,还将注入社区公益基金,用于助学助老、修缮设施等民生项目。
“食堂运营一个多月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柳城街道办副主任、驻帽山社区的洪恒义表示,帽山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将单一养老设施升级为全龄化社区服务平台,不仅实现了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更打造出老幼共融的温馨空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格局。这一实践既破解了传统养老设施的运营难题,又培育了邻里互助的社区文化,让食堂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