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舌尖上的山海史诗——解码泉州味蕾上的海洋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 2025-04-18 09:15

  泉州网4月18日讯(融媒体记者 宋尧 通讯员 卢炎煌)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海风里浸润着千年商贸的咸鲜与异域香料的馥郁。这座古城不仅以红砖古厝和千年海丝遗迹闻名,更以一碗碗浸润着咸鲜海风的美食征服世界。从“裸烹”原味的海蛎煎到融合异域香料的咖喱牛排,从“宋元海丝宴”的山珍海味到“簪花宴”的蟳埔风情,泉州美食如同一部活态海洋文明史,讲述着“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与文化交融的千年传奇。 

特色美食成为泉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资料图片)

  山海和味 交织千年的味觉史诗

  泉州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地理格局,迫使先民“以海为田”。泉州人靠海吃海,美食中皆是海洋对人类的馈赠:咸鲜弹牙的崇武鱼卷由马鲛鱼制成、晶莹剔透的石花膏由海石花熬制、香气扑鼻的海蛎煎则由岸边随处可见的牡蛎煎制……正如《山家清供》记载的“山海兜”,渔民将山中嫩笋与海上鱼虾同烹,用胡椒点睛,形成“山珍海味一锅鲜”的独特技法。

  宋元时期,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让胡椒、番薯、花生、咖喱等舶来食材通过海丝之路源源不断登陆,与本土物产碰撞出“物尽其用”的烹饪哲学: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的胡荽(香菜)、胡麻(芝麻),以及海上贸易带来的辣椒(原称“番椒”),泉州菜的味觉层次得以重塑;以阿拉伯人惯食的牛肉为主料,结合中原“羹”的烹饪技法,并加入明代华侨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的番薯粉,形成口感Q弹的牛肉羹;华侨下南洋后带回咖喱等众多东南亚香料,与本地牛肉烹饪融合,这一东西合璧的搭档演变为火遍全网的“咖喱牛排配咸饭”经典组合。

  商贸繁盛带来灿烂的多元文化,在泉州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饮食文化亦成多元共生的缩影:清真牛肉羹与佛教素斋同街飘香,道教“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催生润饼菜等时令美食,而妈祖诞辰的“嗦啰嗹”民俗宴席,更将海神信仰化作餐桌上的祈福仪式。这种“神性与烟火共存”的特质,让泉州美食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味觉纽带。

  融会贯通 海洋文明的生存智慧

  浸润海洋文明的泉州人在风浪中参透了美食奥义。“裸烹”是泉州人对海洋最本真的致敬。船民在颠簸船舱中以“重火候、轻花样”的方式锁住海鲜原味,马鲛鱼羹仅用姜丝提鲜,白灼章鱼仅蘸酱油水,这种“大巧不工”的技法延续千年。而海蛎煎、鱼签等便携耐储的小吃,更是海上贸易催生的“航海快餐”,承载着“讨海人”与风浪搏击的生存韧性。

  无心插柳柳成荫,源于海洋商业文明实用主义思维的简约搭配,在山海食材的融合中,“山珍海味一锅鲜”的独特烹饪技法无意间解锁了食物分子的组合密码。现代烹饪科学证实,氨基酸、肌苷酸、鸟苷酸三种物质调和会产生鲜味相乘的烹饪原理。正是海洋文明中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造就了泉州菜山海融合、原味调鲜的独门绝学。

  多元化不仅蕴含于饕餮盛宴,更根植于泉州人的奋斗史诗。向海而生的生存环境与“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壮阔豪情孕育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思想的解放进一步为美食丰富取材、创新技法的融会贯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重塑了泉州人的味觉版图,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多元包容的泉州美食文化,使“汇南北、聚中外、通古今”的文化基因跳动在千百年来的泉州味蕾。

  向海而新 “泉州味道,大家知道”

  依托千年海丝基因,泉州正以“世遗+美食”双IP战略构建起“一县一桌菜”品牌矩阵:石狮“宋元海丝宴”复原南宋《山家清供》古谱,呈现航海图腾;南安“成功家宴”以郑成功英雄故事为脉络,打造文化菜品;德化“瓷都盛宴”通过巧夺天工的“美瓷美器”,展示“世界陶瓷之都”的精彩魅力;丰泽“簪花宴”将蟳埔女头饰元素融入红膏蟳料理,让“头上花园”跃然餐桌。

  随着“世遗之城”效应的释放,泉州美食“走出去”、国际化的步伐正明显加快。去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中华文化·雅集”招待会上,多道独具闽南风味的泉州菜征服了各国嘉宾的味蕾;在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新闽菜·宋元泉席”美食推介活动上,安海土笋冻、桔红糕、安溪豆干、润饼菜、姜母鸭、牛肉羹等泉州美食悉数登场,获得与会嘉宾频频点赞。

  不久前,泉州入选“2025年亚洲100经典目的地”时,携程榜单特别推荐“登清源山赏泉州全景,访开元寺寻古韵,品海丝宴感受千年味觉基因”。目前全市已培育14家米其林餐厅,餐饮业年收入剑指500亿元,山海融合的“泉州味”正叩响世界美食殿堂大门。

  从“东方第一大港”的桅杆林立,到“世界美食之都”的宏伟蓝图,泉州始终以海洋为餐桌,以文化为佐料。这里的美食,是山海写给时光的情书,是浪花凝结的味觉史诗,更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海丝名片”。当“世遗泉州,味连五洲”的口号响彻国际,这场始于味蕾的文化觉醒,正让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