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早上8时左右,记者在中山南路找到了这家爱心餐馆。由于餐馆所在道路正在改造,前门紧闭。在当地群众的介绍下,记者穿过数条巷子,绕到了这家爱心餐馆的后门。
走进后厨,一眼望去便是义工们忙碌的身影。淘米、洗菜、切菜,义工们分工有序,配合默契。彼此间不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一会儿后,一盆盆菜和米都清洗完毕,置于一旁备用。
义工在准备爱心餐
临近9时,掌勺的义工开始炒菜。一盆盆菜下锅,油锅里顿时腾起香气。其余的义工则忙着蒸米饭。不一会儿,阵阵饭香和菜香扑鼻而来。同一时间,后厨外陆续有领餐的群众前来。大家揣着各色饭盒陆续落座,与义工们聊着天。
“来,大家一起尝尝刚炸的春卷!”发放爱心餐前,义工们与领餐的群众热情打着招呼,并端出一盆春卷与大家分享。
“可以开始领餐了哦!”9时30分左右,伴着一声清亮的吆喝,义工们将一盆盆热气腾腾饭菜端出来。义工们为依次上前的群众打满饭、装好菜。“你们真好!”“感谢你们。”领完餐的群众捧
着温热的餐盒向义工们连声道谢。
群众排队领餐
坚守公益之路 创办爱心餐馆
爱心餐馆的发起人朱女士今年50多岁,大家亲切地喊她“阿清”。“我做了将近20年义工,平时经常入户走访,看到很多老人把一顿饭分成好几顿吃,心里很不是滋味。”阿清说,她在网上看到有个城市的一家餐馆免费提供爱心餐的视频,这种“我煮饭,你来吃”的模式打动了她,“泉州或许也能有这样一家店,为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
近年来,不少社区创办起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阿清的想法得到了鲤城区临江街道隘南社区的支持。2019年,阿清利用社区提供的场所,在聚宝街创办了爱心餐馆,专门为困难群体提供午餐。几个月后,该场地被鉴定为危房,无法继续使用。阿清最终在中山南路租下一间店铺,坚持运营爱心餐馆至今。爱心餐馆的食材和租场地的费用多由爱心人士捐赠。
爱心餐馆吸引了众多义工,他们很多人和阿清一样工作繁忙却仍投身其中。饶大姐平时既要忙生意又要接送孩子,但总会抽空过来帮忙分餐、打餐、送餐。“平时是挺忙的,但完全不觉得疲惫,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我比什么都满足。”她说。
81岁的老郑在餐馆帮忙了一年多,每天一大早就来准备食材。“我退休了,时间比较多,很高兴能为这些老伙伴们做点事。”老郑说,别看她年纪大,但干活十分利索。说话间,她已经洗完抹布、碗盆,顺手拖了一遍地。“在这里很充实也很快乐,像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暖餐传递温情 感恩凝聚力量
“他们真有爱心,我感到很温暖。”当天前来领餐的鼠大爷向记者介绍,他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自己一人,条件也比较困难。每天一般只吃早晚两顿,每顿吃得比较简单。一年多前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得知了这家餐馆,便来这边一起领餐。“现在每天不仅能吃得更饱,饭菜也很合胃口。”鼠大爷说,义工们很热情友好,让自己不会感到拘束。
“我每天总是第一个来打饭,我怕打不到饭,两个老朋友没得吃。”70多岁的蔡阿姨说。她口中所说的是一对80多岁的夫妻,老两口行动不便,也没什么收入来源。爱心餐馆开办没多久,蔡阿姨听说这里可以免费吃饭还能打包,便主动承担起帮这对夫妻带饭的任务。“多亏了有这家爱心餐馆,帮了我们大忙,希望餐馆越来越好,帮到更多人。”
“很感恩,有条件的话,我也想要帮助他人。”腿有残疾的潘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在一家纸箱厂工作,纸箱厂倒闭后失去了收入来源,目前还没找到工作。这份爱心餐能帮自己减轻一些经济压力,让她觉得很温暖。待条件改善后,她也希望能去帮助他人,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离群索居的孤寡老人、陷入困境的失业群体、生活不便的残障人士、奔波生计的务工人员……爱心餐馆帮助的群体日益增多,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家餐馆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提供热饭的地方,但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困境中的希望之光。”阿清表示,在中山南路改造期间,周边不少商户选择搬迁或暂停营业,然而,爱心餐馆的义工们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我们会一直坚持开下去,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