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教育
- 名师名厨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宴席形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元素的创新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林世雄自步入厨师行业至今已有四十载,他既坚守传统,承袭了宴席的精髓,又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发展。在他的烹饪生涯中,见证了宴席从传统的固定菜色到如今的多样化创新,他的烹饪之路,是宴席文化演变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他对这个行业深深热爱与坚守的最好见证。
定志向,勇踏人生旅程
身着一袭净白的厨师服,外表谦和的林世雄,内心涌动着一股不屈的冲劲儿。对他来说,做厨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件让他深感自豪的事情。
在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高考浪潮中,林世雄原本也随波逐流,参与了高考的竞争。然而,机缘巧合之下,他踏入了南安烹饪技校的大门,成为泉州市农业局主办学校的首届学生,从而踏上了厨师生涯的起点。
在学校期间,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揣摩,逐渐掌握了厨师的基本功。他常常自费购买食材进行练习,对烹饪的热情与执着可见一斑。也是从那时起,一颗成为优秀厨师的种子,在林世雄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勤耕耘,铸就主厨传奇
厨房历来被誉为“勤”行,1984年,林世雄到南安技工学校,之后1985年又到晋江侨联大厦学习,为了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厨艺,锤炼基本功成了每日必修的课题。刀工需磨砺,火候要掌握,眼力和反应力更是不可或缺。除此之外,厨师还要在油烟弥漫、火舌舔舐的环境中坚守,后厨的每一刻都仿佛在上演着一场“水深火热”的考验。
1986年林世雄被分配到晋江宾馆工作,当时的晋江宾馆主要服务于政府会议和华侨接待,因此林世雄在此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初期挑战。他主要负责刀工,而面对的多是官员宴席,规模庞大,每次高干会和人代会都近乎百桌之盛,这是林世雄对泉州宴席的初步认识,也是80年代泉州宴席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场合下,领导们对菜品的要求极为严格,这既是压力,也是林世雄成长的动力。当时的食材多以冰冻为主,这要求他在刀工上更加精细,更加耗时。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磨练下,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好学,林世雄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
敢拼搏,走进广阔天地
泉州人素有爱拼敢赢的精神,流传着“宁愿当赚一分钱的老板,不愿当赚一块钱的打工仔”的俗语,这深刻体现了他们不甘平庸、敢于挑战的品格。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宾馆业也逐渐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世雄凭借着泉州人骨子里的那股拼搏劲,筹措了10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在1989年勇敢地承包了晋江宾馆的厨房,从此踏上了从厨师到“老板”的转型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条件显著提升,物资日益丰富,人们对乡村宴席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承包厨房取得初步成功后,林世雄果断进军独立餐馆领域,开始全面运营餐馆业务。凭借在晋江招待所积累的经验,他开设自己的餐馆时得心应手,不仅为乡村宴席提供了更优质的场所,更在用餐环境、服务体验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宴席品质。优质的服务和出色的口碑让林世雄的乡村宴席业务迅速扩展。
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林世雄筹备已久的酒店终于开业。初期,酒店以宴会餐饮为主,主要服务于周边乡村的宴席需求。随着生意的稳定和规模的扩大,酒店逐渐发展成为集客房、KTV、包厢、宴会大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营运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可同时接待200桌的宴席。林世雄从学厨至今,凭借着一股不屈的拼劲,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果。
有情怀,见证泉州宴席发展
“泉州人的一生,都是从宴席开始,以宴席结束。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宴席以供应为主,食材多为冰冻,一桌菜的价格基本维持在五六十元。而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与台湾实现小三通后,物资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宴席的规格和档次也随之提升,价格涨至上百元。进入千禧年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宴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排场、大场面的宴席屡见不鲜。”在谈及泉州宴席的发展上,林世雄侃侃而谈,他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泉州宴席发展的亲历者。
在时代的洪流中,宴席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林世雄深情地表示:“我是这个时代的经历者,我衷心希望泉州的宴席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品尝。”这份对家乡宴席的深厚情怀,正是他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石狮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仿佛成了改革开放后泉州宴席发展的缩影,把从事厨师行业以来的印痕深深地刻入了泉州宴席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