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教育
  • 名师名厨
程振芳:重拾那一份清淡和鲜香
发布时间: 2024-01-24 09:42

  他是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获得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也是2023“新闽菜·最闽南”美食系列评选活动评委会成员之一。

  “蟠龙通心鳗”“翡翠龙虾球”“蟹黄大排翅”……

  他亲手烹饪的菜肴格调高、上档次,若非在面向国内外重要宾客的大中型宴会中,多数人都无缘品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餐饮界的功勋人物,和我们聊起的第一道菜,却是泉州人餐桌上最寻常的黄花鱼。

  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

  与泉州味道的60年不解之缘

  第一次“见”程振芳,是在《中国闽南菜》画册里。

  身着白色中国风盘扣衬衫的他,身形清瘦,眼神里透着儒雅。

  第二次见程振芳,在一间古色古香的红砖厝里。

  他一边不徐不疾地举杯饮茶,一边和我们谈起自己与泉州味道的60年不解之缘。

  程振芳谈起自己与泉州味道的60年不解之缘

  出生于1949年,15岁进入餐饮业,在泉州满堂、福人颐等饭店历经28年厨师生涯后,调入泉州市商业烹饪技术培训站,在泉州市烹饪职业技能鉴定站任站长。

  此后30年,成为烹饪老师和品鉴大师,培养出初、中、高级烹调师数千人,常年活跃于各类餐饮活动、赛事以及民间社会团体。

  他在餐饮业内获得的荣誉称号众多——不仅有福建省烹饪协会授予的“闽菜大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大师”,福建省经贸委颁发的“十佳厨师”,更有在中国烹饪协会注册的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餐饮三十年功勋人物奖”……

  一条黄花鱼十几种做法

  基于以上“赫赫战绩”,我们自然把注意力放在他拿过大奖的几道名优菜品。

  没想到,程振芳并不急着介绍他的“蟠龙通心鳗”和“蟹黄大排翅”,而是和我们说起黄花鱼。

  蟹黄大排翅(来源:《中国闽南菜》)

  原来,黄花鱼见证了一段泉州味道的变迁;而在这段变迁里,也呼应着他个人的成长历程。

  程振芳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兄弟十几个。在那个物资紧缺、主张“瓜菜代主食”的年代,生计是第一要义。因此,15岁的他进入餐饮行业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靠这份工作填饱肚子。

  在饭店里当了整整4年学徒,洗碗、洗菜、扫地、擦地、端菜、初步加工等所有杂活都干了个遍,才有机会转正掌厨。

  他体察到这期间的一些细微变化——刚进饭店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饭店里提供的餐食以吃饱为目标的米饭、面条等主食居多;慢慢地,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经济复苏,才开始有了鸡、鸭、鱼、蟹、虾等较好的食材。

  千禧龙虾蛋(来源:《中国闽南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黄花鱼是老百姓比较容易得到的食材,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红烧为主;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对餐饮需求的提升,会议用餐、加餐聚餐增多,黄花鱼的做法也开始“百花齐放”。

  黄花鱼鱼片、糖醋黄花鱼、菠萝黄花鱼、黄花鱼鱼卷……

  可清蒸,可油炸,可煨汤……

  有时候,一场宴席上,不同做法的黄花鱼就占了三道。

  程振芳细数,在泉州餐饮业迅速发展的七八十年代,黄花鱼的做法至少有十几种,许多做法我们都是第一次听说。

  油焗红蟳(来源:《中国闽南菜》)

  也正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程振芳的厨师生涯迎来巅峰——1986年拼盘“麒麟呈瑞”,热菜“红焖通心河鳗”“油焗红蟳”获福建省名优菜点比赛金牌;1988年,热菜“蟹黄大排翅”在高级烹饪师考试中被专家评为全省之冠。

  粗料细做更考验真功夫

  “所谓通心河鳗就是将河鳗的骨头去除后再烹饪,以往大部分是分段剔骨,我是整条河鳗一起剔骨。”

  “做蟹黄大排翅这道菜时,我熬了整整一夜,从晚上8点多食材下锅,到早上4点钟,都没有合眼。”

  红焖通心鳗(来源:《中国闽南菜》)

  介绍两道名菜的做法,程振芳只用了寥寥数语。

  他花更多的时间,和我们娓娓道来精进厨艺的秘诀——粗料细做。

  在程振芳看来,用顶好的食材做出顶好的菜品,固然可贵。

  然而,更加考验厨艺真功夫的,是能有效利用一些下脚料进行技术处理后,制成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

  春生酒焖老鹅(来源:《中国闽南菜》)

  有趣的是,程振芳对粗料细做的最初体验,不在饭店,而是在民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20多岁的程振芳开始小有名气,常被邀请到乡野人家掌勺宴席。

  有时,十多桌的流水席,他一个人全包了。

  常有人在宴席后给他反馈,喜欢他做的某道菜。

  程振芳总结发现,被夸奖的那道菜,往往就是他在宴席上做得最细的那道菜。

  赤鱼白菜(来源:《中国闽南菜》)

  到什么程度呢?程振芳用三个“无”表达——无骨、无刺、无壳。

  比如,他提到的黄花鱼鱼卷,就得将黄花鱼鱼肉小心地取下片成蝴蝶片,加上五花肉或鸭肉作为馅料包进去,档次高一些的,也会放进虾蟹,以便提鲜。

  这其实是高档宴席的标准,然而,程振芳对自己的要求是,哪怕在乡野人家掌勺的宴席,也总要有一两道细做的菜品。

  正是这一份匠心,让年轻的程振芳赢得了肯定和欣赏;而一份份肯定和欣赏,又激励着他在厨师行业持续精进。

  去繁就简 追寻泉州味道

  时光流转,那个在乡野宴席里崭露头角的20多岁的程振芳,已然成长为在泉州乃至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名厨大师。

  当我们请他谈谈对于泉州味道所含真义的理解时,这位75岁的老者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历史、记忆和还原。

  东壁龙珠(来源:《中国闽南菜》)

  本质上,程振芳是一个极具开放精神的厨艺大师,他精通闽菜,也熟悉其他菜系,创造性地融闽菜、粤菜技艺为一体,不断开发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

  对于当下新闽菜的兴起和发展,程振芳也乐见其成。

  然而,追寻泉州味道,在程振芳看来,必然是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

  因为,味道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关乎一代人的记忆。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当程振芳在红砖古厝里和我们描述15岁、20岁的他,如何记忆当年的泉州味道,他在做的,正是去繁就简的还原工作。

  灵水菜脯炣鳓鱼(来源:《中国闽南菜》)

  在他厨师生涯的60年里,经历过多元融合,也拥有返璞归真的选项。这像极了舌尖泉州走过的60年,虽然持续有不同滋味的叠加,但隐于山海珍馐里的那一丝清淡和鲜香脆嫩,始终还是独有一份。程振芳说,追寻泉州味道,就是要还原和重拾那一份清淡和鲜香脆嫩。而这,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厨师加入。程振芳,就是行走的泉州味道;泉州味道,呼唤着更多“程振芳”,守护那份独有的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