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人间烟火(王梅馨 摄)
炊烟起(王梅馨 摄)
“食”光辗转(王梅馨 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旺火芡薯粉。(王梅馨 摄)
红“豆”添香(王梅馨 摄)
炊烟从柴火灶的烟囱升起,油锅翻炒的花生米飘出一股香气,灶台边的木桶中装着加水勾兑的薯粉。老惠安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哪家要办喜事啊!”
过去在惠安,凡有喜宴,开席之前总要先吃上一碗“芡薯粉”。这种习俗具体起于何时已难以?考,但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
芡薯粉好吃,却不好做。加油热锅,倒入勾芡好的薯粉,用木质的薯橹沿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地用力搅拌。薯粉凝结时,由稀变稠,由白色的液状变成灰褐色的胶状。在其半熟状态,倒入干炒花生米继续搅拌,直至花生米与薯粉粘在一起。
搅拌了一会儿,力尽的厨娘便“败下阵来”。反复地转动与回旋是制作这道美食的关键,非常考验臂力,通常需要多人轮换接力。有时甚至需要两人共摇一橹,才搅得动。
待薯粉熟透,便可起锅装碗。粘稠、软糯、滑弹、筋道的薯粉团,每一口都是味蕾的享受。有心人还钻研出不同的吃法,有的是将海蛎、青菜煮成汤淋在薯粉团上一起食用,有的是将冷却的薯粉团切成小块再入锅油煎。
惠安县城南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平山将“芡薯粉”视作“喜宴图腾”。在他的记忆里,“有芡薯粉的是娶新人的”。
“从前生活艰苦,办喜宴的人家会用这道极易饱腹的美食给客人先垫垫肚子,以节省后面的菜品。但如今生活富裕了,大家仍把芡薯粉当作喜宴前菜,则是出于对番薯这一作物的敬重。”王平山说。
关于番薯,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种来自外国,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则皆白。”相传明朝时期,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做生意,吃到当地一种叫“甘薯”的作物,既清甜又饱腹。这种作物耐贫瘠、产量高。陈振龙想到家乡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父老乡亲饱受饥饿之苦,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然而,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为了垄断物种,将甘薯列为“禁运品”。陈振龙穷极生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地躲过殖民者关卡检查,成功将甘薯这一物种带回国内。因甘薯来自域外,闽地人便称之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历史上的惠安,曾是一万多户人口的蕞尔小县,每年“须输入米粮约七万石”,才能养活全县人口。番薯的引进,使得许多百姓免于饿死。自此,惠安百姓广植番薯,以番薯为主食,有人自嘲道:“番薯肠,番薯肚,吃番薯,最对路。”惠安也成了广为流传的“番薯县”。
过去,不少人三餐以番薯糊充饥,能放上几片番薯干就感到满足。改革开放之后,米饭、面食逐渐变成惠安人的主粮,番薯在不知不觉中退居“二线”。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时至今日,惠安人对番薯还是喜爱有加。番薯、番薯干、番薯粉,仍是惠安人厨房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除了芡薯粉,崇武鱼卷、地瓜粉团、地瓜粥、蚵仔煎、粉蒸肉、猪仔粿、肉羹等家常美食中,也都有番薯的身影。
小小番薯,却最识人间烟火。番薯之于惠安人,是有“养育之恩”。芡薯粉更是惠安人舌尖上的乡愁,吃上一口就能重温久违的“惠安味道”。
记者 | 王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