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王强教授
在泉州这座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有一种美食让人魂牵梦绕,它不仅让味蕾尽享狂欢,更承载泉州人心中那份深深的乡愁与记忆,这便是泉州的姜母鸭。一提到这道菜,泉州的大街小巷似乎都飘散着那股独特的香气,令人心驰神往。
一、姜母鸭:味蕾的极致诱惑
想象一下,在泉州的老街巷尾,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正炖煮着诱人的姜母鸭。导游们总爱拿这道菜来考游客:“你们知道姜母鸭是用公鸭还是母鸭吗?”其实,这里的“姜母”并非指鸭子的性别,而是指那三年以上、辛辣浓郁的老姜。在闽南话中,老姜被亲切地称为“姜母”,它才是这道菜的主角,鸭子无论雌雄,在这姜香四溢的锅中都能找到最佳的归宿。
二、宫廷御膳的传奇变身
姜母鸭的历史悠久,据古籍记载,这道菜原为宫廷御膳,由商代名医吴仲所创。他用麻油、烧酒再加上姜炖煮鸭肉,汤汁鲜香味美,甘甜中带着一丝辛辣,食之提神养气,血气通顺。后来,这道菜的做法流入民间,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独具泉州特色的风味。
三、姜母与番鸭:美味碰撞的火花
在泉州,姜母鸭的制作选材极为讲究。陈年老姜,一片片明黄诱人,摊晾在空气中,水分逐渐蒸发,姜黄素浓缩在姜片中,积蓄着无穷的能量。制作姜母鸭时,无需太多花哨的技法与复杂的调味。半干的老姜片铺底,腌制好的整只鸭子放于砂锅中,加入盐、麻油,再辅以60度的高度白酒,激发出食材本身的鲜味。炉火燃起,一鸭一锅,姜母鸭在砂锅中慢慢炖煮,逐渐完成它的美味蜕变。
而采用的鸭子一定要用番鸭,这是泉州人眼中的“正番鸭”,它们胸脯线条隆起恰到好处,皮脂不腻,丰腴正当年。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就被玛雅人驯化饲养。后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番鸭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于清代康熙末年传入中国。
四、番鸭的传奇之旅
番鸭的传入与推广,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家禽品种,更在饮食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可能是最早提到番鸭的笔记文献,其中详细描述了番鸭的外貌特征和习性。而康熙《平和县志》则是最早记载番鸭传入福建的文献之一。
番鸭的传入方式多样,既有西洋商人以商舶从西洋载至中国,也有华侨从南洋一带引进或带回。这些番鸭最早被饲养于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建、台湾、浙江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番鸭逐渐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开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家禽品种。
在闽南地区,番鸭的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号称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离开闽南。无论是泉州的石鼓白鸭汤、嫩鸭米粉,还是厦门的鸭肉面线、鸭肉粥,都离不开番鸭的身影。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让人们在品尝中感受到了闽南地区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五、泉州与台湾:姜母鸭的美味传承
姜母鸭不仅深受泉州人的喜爱,还随着泉州人“唐山过台湾”的脚步,传到了台湾乃至海外。在台湾,姜母鸭的做法又有了新的变化,加入了米酒、麻油和中药配方,成为了台湾坊间姜母鸭的原型。而厦门的姜母鸭则保留了泉州的传统做法,同时又受到了台湾姜母鸭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泉州,盐鸭只用老姜、水与大量的盐覆盖鸭身,以炭火慢炖两到三小时,做法虽然为收干汁,但不上酱色。而在台湾,姜母鸭必备元素是公的红面番鸭、麻油、老姜、米酒和中药,再加上一只砂锅与旺火炖煮,看起来黑红诱人。厦门的姜母鸭则是老姜片、麻油、料酒、香料跟鸭肉一起瓦煲焖煮,直到酱汁收干,看起来黑亮诱人。
六、舌尖上的文化遗产
姜母鸭作为泉州传统名菜之一,能够成为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风味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它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更是泉州人拥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当人们品尝到这道菜肴时,不仅可以享受其中的美味,还能感受到泉州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如今,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请世界遗产成功,泉州成为了红遍海内外的世界遗产城市。而姜母鸭这道美食,也如同一张名片,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泉州的魅力与风情。在泉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里,姜母鸭将继续用它那诱人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讲述着泉州人的故事与传奇,让每一位品尝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泉州的甜美与温暖,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