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寻味山海泉州,从这一碗开始……
文章来源: 泉州味道 发布时间: 2024-07-25 14:08

  泉州有这样一款美食,“包山又包海”,蕴含了山川与海洋的风味精髓,山的香气源自长时间炖煮的猪骨高汤,海的味道则融合于各式海鲜佐料之中;经过数小时精心熬制,山珍海味在滚烫的高汤中交融,最终形成了鲜香浓郁、口感丰富的地道美食,这道美食反映了泉州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里,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共存,相互影响。

  这说的就是:面线糊。

  面线糊成为了泉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外地游客了解泉州文化的窗口。每一口面线糊,都让人感受到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高端餐厅还是在平民小铺,面线糊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雅俗共赏的美食。面线糊平凡亲切,丰富诱人,你可以“丰简随意”, 既可选择“平价版”,简单加料,吃起来经济实惠;也可选择“顶配版”,加上海蛎、蛏子、鲍鱼、鱿鱼等丰盛配料。

  寻味山海泉州,从一碗面线糊开始……

  专家

  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的融合

  泉州面线糊,这碗看似简单的传统美食,实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人并不知,面线其细腻滑爽的口感得益于北方面食的制作智慧和闽南米粉的精细工艺,它的做法和流转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融合。

面线糊“包山包海,各种食材都可以往里加。

  全国餐饮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烹饪教育分会委员、泉州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汪京强博士表示,“北方食面,南方吃粉”这句话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泉州地区则以其独特的米粉小吃闻名。面线的制作技艺源自北方的面食文化与闽南地区的米粉(通过晒干,易保存)制作传统的巧妙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泉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港口。陆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原的面食制作技术,结合米粉制作技艺演变成面线后,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日常需求,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欧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面线糊的诞生,不仅仅是食物的混合,更是文化的融合,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互鉴的结果。 

丰富的食材,极大满足食客的多样化选择。

  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介绍道,面线糊起源于泉州,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与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叫罗甲村的小村庄,正值粮食短缺。村民们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于是一个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用猪骨头和鱼刺熬汤,再加入面线碎和木薯粉,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面线糊随之流传。面线糊是泉州地区的传统小吃,呈糊状,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而成,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独特闽南地方风味。程振芳还表示,小吃虽小市场广阔,各地有各自的民俗、食俗;小吃美食要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要抓住机遇并经营得当,也离不开社会各方及媒体推广宣传。

  “面线糊不只是街头巷尾的美味,它也能上得厅堂,成为宴请贵宾的佳肴”,泉州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刘树文表示,面线糊,早已超越了它传统街头小吃的身份。它的细腻口感和独特风味,使其不仅在平民百姓中广受欢迎,也逐渐成为高端餐桌上的常客,刘树文会长进一步阐述道:“我们致力于将面线糊推向更高层次,让它成为泉州乃至整个闽菜文化的代表。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我们将这道传统小吃变成了一道精致的菜品,既能展现地方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随着泉州持续出圈,面线糊已成为泉州一张亮丽美食文化名片。

  在泉州的高档餐厅里,面线糊往往经过厨师们的巧手变化,搭配上等食材,如鲜嫩的海鲜、优质的肉类以及各种时令蔬菜,不仅味道更加丰富多变,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精美的摆盘和呈现方式,更是让人赏心悦目,为宾客带来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刘树文会长强调说:“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泉州的饮食文化,同时也为泉州的旅游业和餐饮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泉州面线糊不仅仅是一碗地方小吃,它已经成为泉州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故事,就是泉州这座城市的故事,是丝绸之路的故事,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故事。

  商家

  坚守节日公道价,市民与游客一视同仁

  在春节之际,尽管各地商家因应节日成本而普遍适当调整价格,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泉州的面线糊店一般都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真诚地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不管是春节期间,还是其他重要的节假日,我们面线糊店坚持不涨价,所有食品一律按照墙上悬挂的价格表执行,确保每位进店顾客都是一视同仁的价格,”婷婷面线糊店老板表示。

泉州品牌面线糊店,明码标价规范经营。

  在春节期间,记者走访水门国仔面线糊几家门店,发现店铺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员工们忙碌地迎接每一位光顾的客人。尽管面对客流量的剧增,这些面线糊店仍旧保持着一贯的风格,提供亲民的价格和高质量的美食。

  水门国仔面线糊负责人谢锡国深知,许多游客都是远道而来,对于他们而言,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对泉州文化的一次深入体验。“人家既然千里迢迢来到我们的城市,作为东道主,我们就更不能有欺诈行为。”谢锡国相信,只有以诚相待,才能让游客们真正感受到泉州的热情好客,让他们的旅行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游客排长队,只为一碗面线糊。

  据悉,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营造餐饮业良好的用餐环境,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将于近期向全体会员发出倡议书,“倡议内容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持证从业、强化安全管理、严格规范操作、坚持诚信经营、支持依法监管等。”泉州小吃公会秘书长郭永平表示。

  因此,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在这里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待遇,品尝到物有所值的传统美食。这样的诚信做法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也使得这家面线糊店成为了泉州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食客,为泉州的节假日增添了一份特别的热闹和温馨。

  市民和游客

  “一碗难求”,只为品味那绝妙滋味

  面线糊细腻如丝,味道鲜美,清甜爽滑,搭配上精心调制的卤味、新鲜海鲜以及金黄酥脆的炸物,怎么让人抗拒得了呢?

  “泉州面线糊建议卖到全国去,太太太好吃了,”西安游客“范范”表示,他说有空会再来泉州玩,很大一个原因是想再来品尝面线糊。

  泉州,这座世遗之城,如今已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之地。特别是节假日,泉州的旅游热度更是持续攀升,吸引了大量游客涌入这座文化古城。在这个时候,想要在早晨吃到一碗面线糊,便成了一项不小的挑战。面线糊作为泉州的传统美食,深受本地市民的喜爱,也成为了游客们必尝的特色早餐。

泉州这座世遗之城,已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不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晨曦中的微风,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这碗传统美味的向往。节假日的早晨,泉州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名声显赫的面线糊老店,还是隐匿在小巷深处的小店,几乎都能看到长长的队伍。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汇聚于此,不论是出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习惯,还是带着对这道地道小吃的好奇与期待,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品尝到那一碗泉州面线糊。

  对此,市民小邱深有感触,春节期间,他接待了外地来泉州的同学,连续跑了好几条街,都很难吃到面线糊,真的是“一碗难求”,到处都是排长队,他还特意拍照发朋友圈,为此引来很多人的共鸣。

春节期间,面线糊一碗难求,面线糊铁粉发圈感慨。

  店铺门前排起的长队,不仅是对泉州面线糊美味的认可,也反映了泉州旅游业的火爆程度。这种“一碗难求”的现象,不仅展示了泉州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映射出这座城市日益增长的吸引力。泉州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心中的旅游胜地。而面线糊,作为泉州的一张美食名片,成为了连接游客与这座城市情感的纽带。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赖小玲

  图片来源:邱用法 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