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编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初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名单
泉州是“中国提线木偶戏”之乡。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地方俗称“嘉礼(加礼)戏”,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唐末传入泉州,宋元后不断发扬光大。其造型栩栩如生,制作工艺精湛,表演技艺高超,动作逼真动人,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操纵着每具木偶身上换16-36根提线,将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经数百年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梨园戏
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编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一种古朴、典雅、优美的戏种,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以及表演形态,故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唐朝宫廷传习梨园之名,后由宋元时期流传的下南戏、上路戏和小梨园三种形态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又称“泉腔”)为主体的梨园戏,并在泉州生根发芽、流传播衍,成为独具特色的闽南语地方戏曲。其音韵保留了许多古语言和许多元人杂剧的遗响,在整体表演上优雅细腻,并保留有宋人“踢球”(古称“蹴鞠”)和“拍胸”的古代舞蹈元素,有着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不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更确立了自身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高甲戏
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始于明末清初,是近几百年间才兴起的一个新剧种,为福建主要剧种之一。高甲戏传统剧目约600余种,现存有400多种,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而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戏中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主要以武戏为主,但其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且吸收木偶戏的表演艺术风格,分有男丑和女丑,可使整台戏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产生异常奇妙的效果,并以其通俗化和各种“丑”的“特技”表演赢得观众青睐,深受大众欢迎。
打城戏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生土长的泉州本土剧种,又名法事戏,起源于清代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风格,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艺,与传统的南少林武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武术在泉州的活文物。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里面配有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