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闽南方言
大学退休教师辑录百首民谣儿时记忆闽南风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7:48 阅读人数:1
   

  “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一曲曲耳熟能详的闽南民谣,不仅是许多泉州人故土记忆的一部分,也是闽南历史文化、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近日,记者见到华侨大学退休教师陈增瑞辑录的《晋江民谣百首》。这本书收录了近百首闽南民谣,再现了昔日晋江安海地区社情民风。 

  表达心愿 

  唱着民谣祈福 

  陈增瑞是晋江安海人,他对晋江的民俗颇有研究。“安海民谣既有优美动人的音韵,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闽南文化的耀眼明珠。”为了挖掘这份文化遗产,陈增瑞全面收集、精心挑选安海民谣,在语音上遵循民谣的特点,以白话为主,辅以书面语。书中绝大多数民谣是在安海民间流传的,主要反映安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时代生活、风土人情等。  

  《唆啰嗹》作为该书收录的一首民谣,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每年端午节,晋江安海古镇都会举行热热闹闹的“采莲”活动。“采莲”并非真正采莲,而是一种踩街活动。人们敲着大锣大鼓,装扮成铺兵、家婆等角色,抬着龙王头,挨家挨户驱灾避邪。队伍行进间不断反复咏唱《采莲曲》,由于该曲每句歌词都以众人合唱的“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咧啊去咧”结束,因此又名《唆啰嗹》。 

  “五月算来人爬船啊,龙王生啊,唆啰嗹啊,唆啰啊伊都啊啊咧,咧啊去咧……”伴着《唆啰嗹》的民谣,“采莲”队伍挨家挨户祈求平安,安海古镇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再现场景 记录民俗活 

  “跳火囤,火拉轮。公担金,婆担银。”民谣《跳火囤》,反映了晋江民间除夕夜跨火堆的习俗。除夕夜,晋江民间盛行跳“火囤”。相传,古时有一种怪兽叫“年”,头长独角,面目狰狞,每到年底就要出来吃人。为了防御,一到天亮人们便聚在一起,点燃篝火,火堆上投放竹子或带刺的草木,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使“年”不敢靠近。 

  跳火囤一般在日落傍晚时分进行,先由家中老者点燃厅堂大红烛,上香后即把“采尘枝”(过年打扫庭院用的草扎卫生工具)拿到大门口,添上一捆干地瓜藤,顶上放些“火囤刺”(带刺的草),火囤叠好后即点燃,男丁按辈分逐个跨越火囤,先从外跳入厝内,再从内往外跳,而后东跳西跳,边跳口中边念着歌谣,跳完燃放鞭炮。待火囤火焰临熄灭时,老一辈的女人一手拿“瓦筒”,一手拿火棍,把火灰装进“瓦筒”拿进厝内,边走边念吉祥语。这种跳火囤的年节民俗活动,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至今在晋江一些农村地方还存在。 

  传承文化 折射风土人情 

  月夜的户外是孩童与成人欢聚娱乐的最佳场所,明亮的月光唤起了人们无数的灵感和无限的遐想。《月娘月光光》是孩子们最熟悉、最喜爱的歌谣,“月娘月光光,阿公掘菜园……”伴随着闽南孩子度过许多个快乐的夜晚。 

  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认为,闽南民谣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是闽南文化寻根的一块活化石,其发生发展和宗教文化也有着亲缘关系。同时,闽南民谣无论是词汇、方音、方韵,还是基本曲调,对于南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特殊的贡献。 

  闽南流传下来的民谣将山水、树木、房屋、动物、气候等融为一体,或描述幼儿游戏,或刻画年节喜庆活动,或表现田园风光、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互动、融洽、和谐,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闽南民谣的传唱,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从中感受到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背景、历史轨迹与文化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