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闽南方言
汉人入闽六大浪潮
2005-04-28 15:40 阅读人数:1

  两汉以降,就不断有汉人入闽,但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有六个时期。这些移民对泉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时期汉人入闽本节第二点已作论述。 

  第二时期在汉末魏晋时代。尤其是三国时孙吴经营江东,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第三时期当为梁太清元年(547年)之后侯景之乱。是时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南史·侯景传》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陈书·世祖本纪》云,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注:潮州)郡都,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从这个诏书可知,侯景之乱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第四时期是唐武后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人及其随军家属征蛮并在福建驻扎下来。据《颖川开漳族谱》,陈政先是统率府兵5600名入闽,后又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敏、陈敷领兵南下。估计入闽的这两支军队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立足,被称为开漳始祖。 

  第五时期是五代时王潮、王审知率兵自光、寿二州南下据闽称帝,带来了一批中原居民。时光寿队伍仅5000人,渡江后由南康经赣州,再转潮阳,如此几经周折,才到达泉州。王潮之能取得泉州,最终立足福州,实因泉州和福州人民支持之故。 

  第六时期是南宋末两个短命皇帝赵*(端宗)、赵*(帝*)在福建境内即位,北方来了不少忠义之士保驾抗元。宋亡后这批宋室遗民就在福建及潮州滞留下来。 

  这后三个时期入闽汉人带来的语言已经是中古时期的北方官话方言(即白话文系统)。是时泉州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泉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泉州方言。我们试以开漳始祖陈政的部下为例为说明这一点。陈政的部下大多为中原将士,其中有个名叫丁儒的当了漳州司马,他有《归闲诗二十韵》,其中曰:“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由此可知,漳州的土音与丁儒的中原音不同,但丁儒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已经听懂漳州土音(属闽南方言)。 

  当然,每一批入闽汉人在语言上都给闽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三国时期孙吴统治福建,梁太清之后的侯景之乱三吴难民入闽,都使闽语无形中增加一大批吴语词。下述三个字在历史文献中指明是古代吴语,现在仍保留在闽语中。 

  衣袖。泉州方言读[ ?55].《方言》:“*橘谓之袖。”郭璞注:“衣标音橘,江东呼*,音婉。

  冷也。泉州方言读[tsin41]。《集韵》:“***,楚庆切,冷也,吴人谓之*。”

  未下过蛋的小母鸡叫“鸡*”。泉州方言读[lu~a22]。《尔雅》:“未成鸡*。”郭璞注:“江东呼鸡少者曰*;*音练。”

  自唐至宋,先后有三批汉人进入闽南地区,他们带来的中原7世纪、10世纪和13世纪的语词也影响、丰富了泉州方言。下述几个词就是这几个时期带到泉州方言中并被保存至今的。 

  教示 教导训示。泉州方言读[ka41si41]。唐元稹《估客行》:“父兄相教示,求利不求名。” 

  亲情 亲戚。泉州方言读[ts‘in44tsia~24]。唐蒋防《霍小玉传》:“生自此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妻之间,无聊生矣。或有亲情,曲相劝喻,生意稍解。” 

  衫裤 衣服。泉州方言读[s~a44k‘?41]。《敦粕变文集》:“初定之时无衫裤,大归娘子没沿房。” 

  眠床 床铺。泉州方言读[bin24ts‘?24]。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皆是蹙柏。” 

  人客 客人。泉州方言读[la?24k‘e41]。唐杜甫《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酬周从事》:“腰痛拜迎人客久。” 

  上述词语在泉州方言中仍作为基本词在使用,千余年来保持不变。我们从中看到了泉州方言很有意思的层次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