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传承
  • 一县一桌菜
惠安“惠女家宴”
文章来源: 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 2024-11-29 12:29

美食背后是惠安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陈英杰 摄)

  【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

  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涌现了修建道路、桥梁、港口、码头、航标塔的热潮。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泉州鱼市、米市、肉市、香料等食材市场迅速跟进。“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这是元代著名学者吴澄对当时泉州港盛况的精彩描述。

  《隆庆府志》曰:“泉地风气温融,人素、质实……昔日号曰佛国,曰海滨邹鲁。”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泉州菜在烹饪上形成了鲜明特征:刀工严谨,入趣菜中;汤菜居多,滋味清鲜、调味奇异,甘美芳香,烹调细腻,丰富多彩。

  【惠安“惠女家宴”】

  泉州网11月29日讯(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文 惠安县商务局/供图(除署名外))饮食,绽放于舌尖的文化,凝聚了一个地区的精气神。一桌“惠女家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惠安人崇尚真、善、美的体现。

  惠安县三面环海,山海相衬,拥有国家一级中心渔港1个,二、三级渔港7个,素有“渔业强县”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丰富的海鲜和山珍野味,这是一座有自己独特味觉的城市。

  惠安菜品体系丰富,涵盖100道美食。地瓜粉团面线、卤黄塘豆干、鱼露手抓排、手打马鲛羹崇武鱼卷汤、白灼一口章鱼、小岞鱿鱼母炖红脸番鸭……山货海味“双向奔赴”。寓意团结、和谐与幸福的美食背后藏着惠安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惠女精神”。

  既为家宴,就有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时光与情怀凝固成精神原乡,承载过去,照亮未来。

【菜单】

迎宾茶饮

◆龙雀铁罗汉茶

茶点

◆余甘

◆生仁豆

前菜

◆风干钓带鱼

◆鱼签

◆头水紫菜拌虾皮

◆卤黄塘豆干

头盘

◆白灼一口章鱼

主食

◆地瓜粉团面线

汤品

◆小岞鱿鱼母炖红脸番鸭

◆手打马鲛羹崇武鱼卷汤

主菜

◆炝本港冬蟹

◆鱼露手抓排

◆炣魧鱼魧鱼肝

◆紫山茶油焖黑山羊

◆惠安老豆腐

小吃

◆炸鳗枣拼炸海蛎

甜品

◆地瓜签糖水

◆菜头饼

◆红糖糍粑

  龙雀铁罗汉 一壶老茶慰乡愁

  茶逢知己千杯少,壶中更抛一片心。惠安百年中华老字号——龙雀铁罗汉茶,也因独具茶韵成为海内外侨胞魂牵梦萦的家乡韵味。

  龙雀铁罗汉茶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清朝的集泉茶庄。据《惠安县志》记载,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古城惠安,茶商施大成匠心独运制出龙雀铁罗汉茶。

  龙雀铁罗汉茶,采用久藏数年的武夷山慧苑岩茶为主要原料,配以少量各类新茶制成。

  “陈茶入药”的传奇历史,为龙雀铁罗汉出海独辟蹊径。据《惠安文史资料》记载,1890年,惠安鼠疫流行,病人热渴中饮用集泉茶庄铁罗汉,病情减轻。

  铁罗汉陈茶因为便于存放、历久弥珍的特质和药用价值,逐渐成为渔民讨海、侨民出洋常备的随身物品,传到东南亚等地,为不少闽南人“下南洋”漂泊打拼时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凝结了几代华侨对祖地茶叶的味觉记忆。

  龙雀铁罗汉的这种独特制茶工艺,在集泉茶庄及此后的制茶者手中代代相传,并于2007年入选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材料:选用五种以上武夷岩茶名枞为原料。

  地道做法:用开水冲洗茶具后,取5—8克茶叶放入茶壶中,用95℃以上的开水冲泡10秒左右,即可饮用。

地瓜粉团面线

  地瓜粉团面线 表达着“惠女精神”


  据《惠安县志》记载:“吾惠地瘠,去岁大旱,米石两三四金,赖薯全活。”

  惠安曾被称为“地瓜县”。对于惠安人来说,地瓜有着“不可撼动”的饮食地位,曾是饥荒年代土地对人们最好的馈赠,如今则是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当地特产地瓜粉广受闽南人的欢迎。

  地瓜粉团,是发源于惠安的特色美食。粉团的Q弹,花生的酥脆,巴浪鱼的咸香,花菜的清甜……不同食材团在一起,迸发神奇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地瓜本身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和铁、钙等矿物质,还能润肠道,减少脂肪吸收,地瓜粉团堪称营养健康的风味小吃。因此,不仅是老一辈的心头好,也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一碗地瓜粉团,无限惠安情愫。它承载着一代代不断奋进的惠安人对于艰苦奋斗的“惠女精神”的情感表达。

  主要材料:咸鱼干、花菜、花生、三层肉、香菇、地瓜粉、本地面线、小白菜、蒜苗。

  地道做法:将食材拌匀后加入开水搅拌,制成粉团,锅中加水,将拌好的粉团入锅定型煮熟,放入本地面线,煮开调味。最后,加入小白菜、蒜苗即可。

鱼露手抓排

  鱼露手抓排 山海相逢的幸福

  惠安县东部沿海的鱼露制作技艺,源于“靠海吃海”的渔民对食材的珍惜。最早的鱼露是腌制咸鱼时排出的鱼汁,渔民觉得倒掉可惜,便留下来充当调味料。没想到加了这些鱼汁的饭菜既鲜美又营养,于是聪明的惠安人就将这种方法保留、传承下来,鱼露就此应运而生。

  鱼露用新鲜的三角鱼、鳀鱼、鳁鱼、小带鱼、马面鲀等海产加盐腌渍后,自然发酵而成,气香味浓,色泽清澄,可为菜肴增香添鲜。《惠安县志》中曾记载:“惠安民间早有自制酱油、醋、鱼露、鹾帛、豆碱等行业。”

  鱼露制作工艺复杂,时间长,整个过程需要耗时三年之久。其中,以三角鱼制成的鱼露味道最为鲜美。

  时间长河能沉淀出最好的精华。当鱼露的鲜美和猪肉的鲜嫩相互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美味——鱼露手抓排。鱼露象征着富裕和繁荣,猪排则代表诸事顺遂,山海相逢的幸福味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祈盼。

  主要材料:猪精排骨、鱼露。

  地道做法:将排骨焯水去除血沫,加鱼露等调味品,煲60分钟即可。

小岞鱿鱼母炖红脸番鸭

  小岞鱿鱼母炖红脸番鸭 至鲜美味佼佼者


  “鲜”是美食家的追求。可是,在技术条件落后、没有冰鲜冷藏技术的古代,如何保持这份鲜美?渔民因地制宜,将鱼货用海盐浸渍,借助阳光照射、海风吹干,创造出至鲜美味干货。

  其中,惠安县小岞镇的鱿鱼母干,便是海鲜干货中的佼佼者。为了保证鱿鱼母的最佳品质,渔民们在捕捞鱿鱼母后立即进行处理,去除杂质,直接晾晒。这种方法与传统市场上常见的吊晒方式截然不同,能够更好地锁住鱿鱼本身的甜味和鲜度,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清代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从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餐桌上的汤对中国人的意义有多深。在惠安人眼中,一碗小岞鱿鱼母炖红脸番鸭汤,不仅浓缩着小岞鱿鱼母干和番鸭的鲜滋味、美汤色,还有助于补血、润肤、通乳、托疮、强壮腰膝、延缓衰老等,是老少皆宜的靓汤,更是家庭聚会和传统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主要材料:小岞鱿鱼母、红脸番鸭。

  地道做法:红脸番鸭砍块,清洗干净,同鱿鱼母一起煲炖1.5小时,调味即可。

手打马鲛羹崇武鱼卷汤

  手打马鲛羹崇武鱼卷汤 “团圆长久”好寓意


  惠安崇武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旖旎风情令人沉醉。这里同样蕴藏着独特美食,比如,崇武鱼卷。

  手打马鲛羹崇武鱼卷汤是一道融合惠安地区传统美食的佳肴。

  崇武鱼卷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其产生与崇武古城的兴起密不可分。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系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常年有官兵驻守。当时缺乏有效的冷藏器具,捕捞上来的鱼类无法长时间保存。为解决军粮短缺的问题,士兵们将马鲛鱼去骨取肉,制成鱼糜,加入番薯粉等辅料,卷条蒸熟后制成军用干粮“鱼卷”。崇武的男子多数长年出海谋生,家中亲人牵肠挂肚。当地人将军粮“鱼卷”进行改良,将其做成两头圆形的长条,蕴含“头圆尾圆,团团圆圆、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寄托了“进出平安、家人团聚”的期盼。

  主要材料:马鲛鱼、崇武鱼卷、白萝卜片、芹菜粒、葱花。

  地道做法:新鲜马鲛鱼取肉,手打至起胶质,加入崇武鱼卷、白萝卜片一起烹煮。煮熟后,撒上芹菜、葱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