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创动态
  • 申都新闻
泉州牛肉泉州姜母鸭技能竞赛燃情开赛
发布时间: 2025-07-28 09:20

  泉州网7月28日讯(融媒体记者陈云青 王庸政 实习生邓君妍/文 陈小阳/图)7月25日至26日,泉州酒店南馨楼内香气蒸腾,鲜美食材遇热的滋滋声与锅铲碰撞声交织成曲。“牛势冲天‘鸭’力全开”2025泉州牛肉泉州姜母鸭特色美食技能竞赛的初赛和决赛在这里火热进行。百余位大厨执锅握铲,以匠心为笔、以食材为墨,在灶台间书写泉州味道的传承与革新。这场集烹饪竞技与美食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盛会,让世遗古城的千年饮食文脉,在美食匠人的指尖与砂锅的热气中流转生辉。

技能竞赛启动现场

  盛会启幕 老口味拥抱新赛道

  两天的活动现场,洁白的厨师服与锃亮的锅具相映成趣,现场一片火热朝天,吸引众多市民、外地游客、小记者家庭和自媒体网红到场观摩品鉴。“泉州的味道,藏在姜母鸭的砂锅里,浸在牛肉羹的老汤中。”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市商务局二级调研员简国红表示,作为泉州传统美食的代表,牛肉与姜母鸭无疑是“非遗盛宴”上熠熠生辉的名片,无数游客更将其列为到访泉州的重要理由。

  “如何让泉州从‘火爆出圈’转入‘持续长红’?美食正是关键密码。”他表示,今天的竞赛以赛为桥,既要让匠人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让古城的烟火气飘得更远,更要让姜母鸭的香、牛肉的鲜,成为世界记住泉州的味道。而这一切的最终指向,是推动泉州特色美食的提升与发展,让这份味觉财富造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此次竞赛相关消息通过“泉州味道”公众号发布后,社会反响强烈,商家参与热情高涨,在6天的报名时间里,两个项目参赛商家总数达100多家。

  为保证赛事顺利进行,确保公正严谨,组委会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全程录像,即从比赛区到评审区、统分区均进行全程录像。二是评审监督,即评审团成员手机在参赛商家的共同见证下被统一收集并封存,且全程不离开评审室,不与无关人员接触。三是选手安排,参赛选手通过现场抽号确定比赛顺序,全程不体现商家名称,不与评审接触。四是统分规则,即统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其余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成绩。五是物料与餐具,姜母鸭竞赛全程使用统一餐具,决赛阶段组委会统一提供永春老姜、永春麻油、德化番鸭等本地食材,牛肉决赛也采用统一餐具,通过标准化物料与餐具配置,从源头上保障评分的公正透明,也让评委打分时更加聚焦作品口味本身。

小记者现场采访

  灶火升腾 老手艺碰撞新灵感

  随着清脆的鸣锣声一响,开赛仪式落下帷幕,参赛大厨们即刻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各自的灶台,一场关于泉州味道的匠心角逐正式拉开序幕。

  烹饪区里,是大厨们匠心的较量。来自台商投资区张坂的摊主李师傅,正站在比赛区位前专注备料。这位坚守了42年的老师傅弓着背,手持铁铲翻动着锅中的牛排,经过数小时慢炖的牛肉在酱汁中咕嘟作响。“我父亲说,炖牛排要像熬老汤,火候得跟着时辰走。”他边说边舀起一勺浓稠的咖喱酱汁淋在牛排上,琥珀色的酱汁裹住肉块,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手艺传了两代人,老泉州的牛排讲究酥烂入味,咖喱的辛香刚好衬出牛肉的醇厚,今天站在这里,就是想让大家尝尝泉州的特色牛排。”

  来自鲤城区的参加选手林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做牛肉羹、牛排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牛肉羹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融合,其口感丰富、配料多样,和泉州文化一样包容万象。这次来参赛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品尝到泉州的正宗牛肉羹”。

  姜母鸭的香气最是霸道。金黄的麻油在砂锅中烧至冒烟,姜片下锅的瞬间,“滋啦”声里迸出焦香。

  26日下午1点,比赛进行至姜母鸭决赛阶段,31位晋级的姜母鸭参赛选手展开激烈角逐。现场数十口砂锅同时开火,姜片与麻油在高温下迸发出诱人香气。师傅们手持长勺,以多年练就的腕力不断翻动着鸭肉,确保每一块都均匀受热、充分入味。

  “做好姜母鸭的关键在于对火候的把握和配料的调配。”来自丰泽区的洪师傅边熟练地操作边向记者讲解,“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用心。”一旁的许师傅将自己的菜品交到志愿者手中后便开始围观其他参赛者的制作。“姜母鸭做法多样,干煎的、带汤汁的等菜式各有千秋。鸭肉性寒,生姜辛辣,二者互补生益、气血双补。”许师傅表示,这次参赛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并发扬泉州的美食文化。

  在现场,东南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们全程参与了赛事服务工作。团队成员刘先生表示,虽然工作繁忙,但能见证这场传统美食技艺的精彩展示,加深对泉州传统美食文化的认识,非常有意义。“师傅们娴熟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刘先生表示,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年轻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类似活动,为传播家乡美食文化贡献力量。

  泉州晚报社组织的数十名小记者也活跃在赛场各处,他们用纸笔和镜头记录下这场美食盛会的精彩瞬间。“原来做一道正宗的泉州美食需要这么多工序,我要把这些都记下来。”一位小记者兴奋地说。

评委认真品尝

  专家点评 老标准对话新需求

  本次大赛,评审团阵容强大,由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领衔,共有九位包括中国烹饪大师和高校教授在内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委席上,专家们结合赛场表现展开深度点评,字字句句皆指向泉州美食的传承与突围。

  本次大赛评审组组长程振芳大师表示,此次比赛高手云集,选手们的技艺水平接近,因而出现了评分并列的情况。在其看来,此次比赛,与其说是较量,不如说是一次集体“提质”。从姜母鸭的砂锅火候到牛排的炖煮时长,能看出大家对技艺的较真——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他表示,竞赛的核心是通过比拼倒逼品质升级,打出响当当的地域品牌。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正高级实验师、泉州美食经济研究基地主任、泉州菜研发与数字餐饮大师工作室汪京强认为:赛场外更要思考,如何让这些美味从餐桌走向更广的市场?汪京强建议,将泉州传统美食做出标准化,开发便携装的姜母鸭、真空包装的卤牛排,打造成“泉州伴手礼”,让游客带得走、记得住。比赛是契机,最终要让泉州美食IP与文旅、电商深度绑定,从“舌尖体验”变成“指尖消费”。

  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省烹协名厨委员会主席胡满荣表示:“泉州的餐饮机构本就是展示地方美食的窗口,完全可以将好的菜品开发成礼盒套装。”他举例,姜母鸭可做成即热式包装,牛排可搭配秘制酱汁做成组合装,通过酒店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大堂,让住客顺手带一份,再借助快递发往全国,这就是“美食走出去”的快捷路径。

  “泉州美食的生命力,正藏在这份‘不拘一格’里,就像今天选手们做的姜母鸭,有带汤汁的醇厚、干香的焦脆,还有半干湿的适中口感,三个流派各有风味,这正是泉州包容文化在饮食里的体现——不固守一种标准,才能接住更多消费者的口味。”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刘树文表示,名菜的社会性特征就在于“能走进不同人的生活”。“老手艺要守,但不能僵。比如姜母鸭,有人爱配米饭就需要汤汁,有人想当零食就偏爱干香,商家根据需求调整做法,反而让这道菜更有烟火气。再比如泉州牛肉,传统红烧是根,但年轻人喜欢黑椒味,咱就添一味创新;老年人偏爱软糯,就多炖半小时——这种‘因需而变’不是丢了本,而是让老味道在新时代活得更扎实。竞赛不仅是比技艺,更是展现泉州美食‘海纳百川’的气质——能满足多样化需求,能融入不同场景。这样的菜才能真正成为大家心中的‘名菜’,才能让泉州味道越传越广。”

  主办方表示,本次赛事吸引了全市超百家餐饮企业参赛。既有星级酒店的专业团队,也有巷里小店的民间高手,让不同平台的选手得以同台竞技、各展所长。为促进行业交流,比赛现场还设置了菜品品鉴区和看盘区,供选手们相互品鉴作品、切磋厨艺,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泉州牛肉与泉州姜母鸭制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们希望以赛事为纽带,让这些承载着泉州烟火气的美食走出街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主办方强调,办赛的核心目标是选出行业标杆,推动行业交流与提升,打响“泉州牛肉”“泉州姜母鸭”的美食IP,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美食背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进而擦亮 “泉州美食” 这一IP,让世遗古城的味道名片更加鲜明。

  经过两天的现场激烈角逐,此次泉州牛肉泉州姜母鸭技能竞赛的各奖项均已出炉;同时,线上营销技能竞赛也告一段落,近期组委会将召开评审会,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