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创动态
- 申都新闻
插秧机在盐碱地里穿梭作业(受访者 供图)
工人正在翻整秧苗
眼下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时节,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惠安县走马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坤德农场,这片曾经长不出庄稼的盐碱地,如今通过引进“海水稻”、创新智能农机装备等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向盐碱地要粮”的农业变革写下生动注脚。
品种引进 盐碱地长出庄稼
走进坤德农场,上百亩水田在阳光下泛着波光,纵横交错间新绿初绽。几台插秧机来回穿梭作业,所到之处,一株株“海水稻”秧苗被精准插入田中,大片水田披上齐整的“绿装”。
“别看这些稻子长得生机勃勃,这里其实是普通农作物很难存活的盐碱地。”农场负责人何志阳介绍,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由填海造田形成,土壤里残留大量盐分。“缺水时,地下盐分就会蒸腾至地表,水稻根系不得不向上生长,整体成活率及产量较低。”
为了让盐碱地长出庄稼,该农场开始试验种植“海水稻”。“‘海水稻’并非种在海水里,而是能在盐(碱)浓度为3‰以上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何志阳说,2022年,在惠安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他们引进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小规模试种,从中筛选出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
经过大量试验,最终“袁两优1号”“南桂占”“广红3号”3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脱颖而出。2023年,该农场对其进行规模化种植,这是泉州市真正意义上首次引种“海水稻”。当年9月,300多亩耐盐碱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湿重“袁两优1号”476.37公斤,“南桂占”460.54公斤,“广红3号”更是达到645.67公斤,实测湿重比普通品种产量高出一到两倍。
“经过3年实践,耐盐碱水稻已突破盐(碱)浓度3‰的种植瓶颈。”何志阳表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农场还积极推行“两稻一菜”的轮种模式,在冬季种上耐盐碱的西蓝花、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这种“两稻一菜”轮换种植模式,不仅为农场带来可观产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地盐碱度。
自主研发 秧苗住上“电梯房”
在育秧棚里,记者看到三台智能化育秧设备高效运转,上面一盘盘秧苗仿佛“坐电梯”般上下移动,在一圈圈循环中完成喷淋、光照等工序,长势喜人。这是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联合坤德农场自主研发的全省首台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
“育秧过程十分智能,省时省地更省力!”何志阳表示,这套设备串联起选种、浸种、播种、暗化催芽和育秧等多道工序。通过智能环境调控,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给予秧苗最佳生长环境,将育秧周期缩短至25天。“150亩的秧苗培育工作仅需1—2人就可轻松完成,工人通过手机或电脑APP便能实时观察秧苗的状态。”他还提到,以往培育150亩秧苗需约2亩地,而采用立体育秧架,占地不到0.2亩,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的引进更加快了秧苗的培育进度,科学精准的育秧方式让其出产的苗更加健康、茁壮,能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种植。据介绍,完成水稻育秧后,这套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叶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培育。
持续试验 口感好营养佳
贫瘠盐碱地里种出来的大米,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和普通大米没有区别。”何志阳自信地说。他捧出一把红米,只见米粒颗颗晶莹饱满,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甜味。“这是我们种的‘广红3号’,米质和口感都不错,现在提倡要多吃粗粮,所以这款米很受市场欢迎。”接着他又拿来“袁两优1号”和“南桂占”。“从外观上看,这两种白米与普通白米没有明显区别,不过由于生长在盐碱地,这类‘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相对丰富,不管是煮干饭还是稀饭都好吃。”
何志阳表示,坤德农场今年的“海水稻”种植规模约600亩,平均亩产量不比普通水稻差,收购价也与普通大米相当。不过他也坦言,“海水稻”插秧后仍然需要大量淡水灌溉,对于周边淡水资源缺乏的盐碱地来说,引水用水成本是其推广的一大挑战。
据悉,每年农业专家都会从全国搜罗数百种水稻,试种在农场提供的10亩试验田里。“目前我们已经试验了上千种,常常是忙活一整年都筛选不出一种,但为了把‘饭碗’端好,我们还会继续试下去。”近期好消息传来,专家在试验田里筛选出数个新的耐盐碱性水稻品种,经过进一步验证后,未来将有望加入“海水稻”的主力军。□张晓玲 张雯 文/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