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创动态
- 申都新闻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地处沿海的浙江福建,自古开发较早,泉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类想象力具有独异性,是写作创造最独特的资源,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人与人工智能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
昨晚在市区源和1916艺术园举行的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海丝泉州·当代文学之夜”,四位重量级的文学大咖上台与观众们分享他们数十年来思索、创作中凝结的智慧闪光。
■东南早报记者 林福龙 陈小芬 吴嘉晓 文/图
文学写作是一个探索解惑过程
●阿来(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
“文学创作可以给人名利与财富,而我认为的文学是回答我自己人生的困惑、对世界的困惑。我认为文学让我不断学习、思考,扩张自己的见识,我找到从文学通往世界、通往社会的路径,文学是不断探索、解答困惑的过程。”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动机时,阿来如是说。
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阿来说,20多岁时,他在一中学教书,在学校图书馆读到很多经典书籍,因此对身边一群文学之士所写的文章不是很服气,这些人就“激”他说:“我们写不好,那你写一个试一试?”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三个月后,他收到了一笔汇款单和杂志样本。写到30岁时,他却陷入迷茫:“写作除了挣钱,还有什么意义呢?”后来,他除了写作,更是不断阅读,终于在写作中顿悟:文学创作根源在于对生命的挚爱情感。
文学力量其实是一种精神调理
●苏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文学本身是有生命、有力量的,对这种力量的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解释。”苏童说,如果文学的力量是传导给读者某种能量,而这种能量恰好是超越正负能量。“文学的力量很像中国伟大的中草药,对人体是一个很好的调理过程。所谓文学力量,其实是一种精神调理,是让人思考、反思,从而焕发某个民族、某个人群的精神代称。”
他认为,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当下文学逐渐回归于它原本的冷清、安静期。如果有位作家的作品长期无人理睬,有一天终于有人来关注它,靠近这堆思想“篝火”取暖,那么这部作品的存在意义就实现了,“这就是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也是一个作家的生活常态”。
文学的丰富想象力人工智能无法代替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人工智能的出现必将改变文学写作的整个文化生态环境。全新的科学技术把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变成一堆数字。”谢有顺认为,这是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新时代作家的创作就是要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纵观历史上一些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作者通过对生活中普遍人物的性格刻画,让他(她)发声、说话,塑造出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这就是一名优秀作家的创造性价值所在。可以说,人类想象力具有独异性,是写作创造最独特的资源,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人与人工智能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
“迷茫”的写作状态是自我凝视和内省
●陈春成(青年作家)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经常出现迷茫的写作状态,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凝视和内省。”青年作家陈春成这样描述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感受。年少的他经常与书相约,沉迷书海,与很多男孩一样是侦探推理小说的爱好者。虽然他是理工男,但对文学阅读、写作一直保持浓烈的兴趣。
虽然至今创作产量不算多,但由于陈春成的作品足够惊艳,给文坛带来很多惊喜,获奖较多。2021年10月,陈春成的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摘得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每当创作思路不畅时,就一边散步,一边构思,把这个故事当成一次闲游或出神,突然被抓住,仿佛有种醉意,整个作品的构思就成型了。我希望今后的创作中,能保持这种醉意与迷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