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南安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 2025-02-19 16:29

  2024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77万亩,产量15.42万吨,均居泉州市首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58亿元,比增4.2%;“南安石亭绿茶”“蓬华铁观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一年来,南安因地制宜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拓展多元食物资源,强化新质生产动力,撰写一份“农民笑颜开,消费者心无忧,生态和谐共荣”的农业金色发展答卷。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端稳饭碗盛“丰粮”

  近日,在码头镇宫占村高顺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厂化育秧基地里,近3米长的育秧流水线不停运转,仅2个多小时,2000多盘新品种秧苗已经培育完成。“预计3月中旬进入机械插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既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秧苗质量。”合作社负责人戴子中说道。

  一段时间来,南安实施科技装备行动,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据统计,该市共建成水稻集中育秧基地4个,购置流水线5条,拥有集中育秧、机插、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9家,全年社会化服务机耕面积超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33%。

  去年以来,南安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施农田开岸、科技装备、增产提质、颗粒归仓等四大行动,种好“四块田”,成立春耕农业生产专家服务组,以“课堂培训+田间教学”的方式,举办水稻专题培训12期,惠及624人次;下拨11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购买优质水稻种子;支持建设农业科技试验楼、种子资源保存库、良种选育试验田及示范推广基地等,先后培育出“东联5号”等4个优质稻品种,推广渔稻共生、粮菜粮菌轮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全省首创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式,搭建“南安市耕地监管平台”,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拓展多元食物资源

  耕山牧海获“新粮”

  石井镇深耕“海上牧场”,收获紫菜、牡蛎;向阳乡聚焦林下,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等中草药产业逐步壮大;码头镇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年产能超2万吨……依山傍海的南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正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断擦亮特色农业名片。

  近年来,南安充分挖掘林地资源,立体、集约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盘活低效林、培育完整链条、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推动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发展,推出印山毛竹笋、南安蜂蜜、雾湖山茶油等一系列森林生态食品,引育5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森林食品种植开发。目前,全市发展油茶面积1.27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约59万亩,2024年林下经济总产值约13亿元,“森林粮库”不断壮大。同时,“蓝色粮仓”不断充实。南安市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探索发展工厂化养殖、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规划建设北部新城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发展水产精深加工,2024年新增水产加工设施设备92台(套)、生产线11条;渔业产值5.16亿元,比增8.7%;水产品总产量增幅达6.13%,增速居泉州市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南安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福农优品”3个、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福建省著名农业品牌1个、泉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10个。

  强化新质生产动力

  提升农技兴“优粮”

  “过去一直依赖引进成鱼工厂化养殖,鱼苗驯化技术的主动权还是在别人手里。现在我们突破了这一瓶颈,驯化成功的饲料鳜鱼苗成活率达95%以上,可以长这么大了!”日前在梅山镇,泉州福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骄傲地向我们展示第二批成功驯化的鳜鱼苗。

  驯化试验项目的成功,填补了泉州乃至全省鳜鱼苗驯化环节的空白,也是南安市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动力的鲜活案例。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南安依托科技特派员、派驻单位的科研成果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建成一批星创天地支撑平台,积极推荐申报省、泉州市科技项目。

  截至目前,该市建有30家星创天地,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泉州市级21家,数量位居泉州市第一;2024年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20项,160万元资金扶持农产品绿色栽培生产、果茶园绿色防控、水产养殖及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落地转化;“五指毛桃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获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鳜鱼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等5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

 

  (林婧 黄钊伟 尹君 林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