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推行垃圾分类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必答题”。随着今年2月《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出台,泉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全市首个通过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的县市区,鲤城区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持续深化拓展创建成果,打造“和鲤”分类样板模式,探索世遗古城构建“无废城市”的新解法。
推广“就地处置” 厨余垃圾变身生物菌肥
在鲤城区海滨街道金洲社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剩菜剩饭、鸡鸭骨头等厨余垃圾经过微生物处理设备的分解气化,变成了褐色的生物有机肥、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工作人员在金洲社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工作(彭燕珍 摄)
该处置点运维负责人许国义说:“这台设备每天可处理2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固废和污水排出。处置后减量90%,剩余的10%变成菌肥。这些菌肥可以用来种花、种树、种植果蔬,或者用于小区绿化,实现就地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
居民在取用金洲社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提取出的肥料,可用于养护植物。(彭燕珍 摄)
金洲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梅珠介绍,为了打造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早在2022年11月,社区就投用了这个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现在服务范围已经从江滨豪园小区,扩大到了江滨花园、滨江花园城等3个小区及周边沿街商铺,“居民们对这个做法评价很高,不少居民会到这里拿一些菌肥回家种花、养盆栽。”
目前,除了金洲社区之外,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的做法已在金山社区、五堡社区、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食堂等地推广。
试点“公交化转运” 4条路线定时定点收储厨余垃圾
“垃圾分类首先要做到干湿分离,再逐步细化分类。”章锦添说,据初步估算,每户家庭每天至少产生0.5公斤的厨余垃圾,而就地处置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为此,鲤城区为厨余垃圾配备了专门收储转运车辆75部,制定公交化转运路线4条,设置接驳点位114个,覆盖鲤城区8个街道共81个物业小区。各小区每天定时将厨余垃圾桶运送至指定接驳点,直运至南安圣元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置,实现了家庭厨余垃圾从“0”到“1”的质变。
“接下来,鲤城还将试点街巷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提升街巷环境整洁度。”鲤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建设“无废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后,鲤城区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到2025年,生活垃圾投放准确率达8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建成各场景‘无废细胞’不低于50个”的目标,为世遗古城构建“无废城市”创造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