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林婉清 许华森 文/图
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商代原始瓷碗的千年回响,也将陶瓷文化深深烙进了当地人的饮食基因。近日,一场以“村碗”为名的美食盛宴,将散落在戴云山脉深处的乡野风味,借由瓷碗这张“金名片”,从村落灶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窑火与灶火的千年共生
白瓷的纯净、带蓝边瓷盘的雅致,与色泽丰富的菜品相互映衬,在餐桌之上尽显饮食与陶瓷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
早在商代,德化就已出现了原始瓷碗。那些带着粗粝釉色的陶土器皿,质朴而厚重,它们曾盛放着先民们从山间采摘而来的新鲜野果,见证着古老生活的烟火气息。到了宋元时期,德化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精美的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畅销东南亚、欧洲等地,让世界领略到了东方陶瓷的独特魅力。明清时期,德化白瓷更是达到了鼎盛之态,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外销瓷,此后数百年间一直盛烧不衰,声名远扬海外。
德化县打造的“村碗”为深厚的陶瓷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首届“村碗”以“传统家宴”“食材创新”“风味小吃”三大主题为核心,向德化县18个乡镇广泛征集特色菜品。所有参赛佳肴都必须盛放于本地瓷器中,从而将美食与陶瓷艺术紧密相连。
经过层层筛选,180道凝聚着各乡镇烹饪水平的“村碗”脱颖而出。其中有红米药膳汤、苦菜小肠汤等充满当地怀旧情怀的“农家土味”,也有如黑兔肉丝搭配青瓷盘这般大胆创新的组合,展现出厨师们对食材和器具搭配的独特理解。每一道“村碗”都是“舌尖工艺”与“陶瓷美学”的结合体,既传承了德化的历史文化,又彰显了现代的创新精神,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戴云山间的食材密码
“不只是评菜,更是评‘瓷食相融的意境’。”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廖鼎昌拿起一只盛放“山间清味”冷盘的薄胎白瓷碗,指尖轻触碗沿,“你看这碗壁薄如纸,透光性好,衬得野菜沙拉格外鲜嫩;要是换了厚瓷碗,就少了这份‘食与器共生’的灵气。”
这份“灵气”的背后,是德化得天独厚的食材资源。德化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三黑”即黑兔、黑鸡、黑山羊,“三黄”包括德化梨(黄花梨)、黄花菜、山茶油,“三宝”则是黄花远志、棘胸蛙、淮山等优质绿色食材,还有红菇、香菇、草菇、麻丝菇和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一大批特色食材。这些食材,都是“村碗”的灵魂,也是当地人不可少的乡愁味道。
凉拌黄花菜,选用德化县春美乡优质黄花菜干品,汆水至熟后捞出,加入萝卜姜蒜和油盐调拌而成。凉拌黄花菜清香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止血养血、平肝舒气等作用。
德化人素爱吃笋。每逢春天,德化各地的春笋破土而出,人们纷纷上山挖笋,用挖回来的春笋或煎或炒,或煮或熬,或与芥菜糟菜融在一起,做出一道道味美鲜香的菜肴。德化人会把多余的春笋腌制封存起来,嘴馋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取出享用。焖咸笋干,就是一道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常菜。将发好洗净的笋干改刀成粗细适中的条块,然后倒入热油锅中与三层肉翻炒,其间加入适量水、食盐、酱油,焖煮15分钟左右即可,笋干的干香浸润着肉香,越嚼越有层次。
茶油封黑鸡,是将德化当地特色黑鸡与纯正山茶油结合的菜品。德化黑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且胆固醇含量极低,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红菇拌面线
在德化,无论是老人祝寿、孩子过生日,还是各种喜庆宴席,红菇拌面线都是一道颇受欢迎的吉祥菜肴。将面线煮熟后捞出沥干,把洗净的红菇煮熟,在大碗里将处理好的面线和红菇混合均匀,淋上适量红酒,轻轻拌匀,红菇的鲜香与面线的软滑交织,入口满是醇厚滋味,汤底鲜而不腻,每一口都带着自然的清甜。
棘胸蛙又名“石冻”。德化有句谚语“石冻清,石冻补,吃石冻,踢床铺。”石冻喜居南方清澈的溪涧洞中,德化良好的自然生态为石冻提供了很好的生长条件,全省唯一石冻养殖基地就坐落于戴云山麓的德化县春美乡。将德化当地的石冻与铁皮石斛一起烹饪,不仅味道鲜美,更是主人热情大方的待客之道。
陶瓷美学与饮食文化的碰撞
不同瓷器与菜品搭配,瓷器或以素雅衬出菜品的浓情,或凭古雅赋予佳肴诗意,或用质朴传递烟火温情,与菜品的特点相得益彰。
黑兔肉丝
黑兔肉丝盛在瓷盘里,浅蓝边白瓷盘,色调清新,如澄澈天空与洁白云朵相融,为菜品铺就了素净又不失灵动的背景。盘中的肉丝纤细,色泽温润,搭配翠绿香菜、淡黄姜丝与艳红辣椒丝,层次分明。而拉坯是陶瓷制作的核心工序,需要巧劲和手感,菜品将“手撕”兔肉的动作巧妙比喻呈现出陶匠“拉坯”的技艺,形象生动,突出手工感和风味特色。
红烧肉浓郁的红在白玉般的瓷盘映衬下,愈发醇厚诱人。
盛着红烧肉的白瓷盘,白瓷“白如玉”,釉色纯净莹润,红亮油润、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卧于其中,浓郁的红在白玉般的瓷盘映衬下,愈发醇厚诱人。既凸显了红烧肉作为传统大菜的厚重,又以白瓷的素雅,暗合中式美学“浓淡相宜”的妙处。
茶油黑鸡
茶油封黑鸡,在瓷器与菜品的搭配上颇具巧思。盛放主菜的是一只浅蓝色的圆盘,颜色清新淡雅,托底的大圆盘形状规整大方,边缘线条流畅,通过渐变色的视觉变化,很好地将菜品聚拢其中,让菜品看起来满满当当。大圆盘上几个同色系的小碗,碗身小巧精致,与主盘相呼应,色泽艳丽的配菜,既丰富了菜品的口味,从色彩上也与主盘及主菜的色彩相互补充,提升了菜品的视觉美感。
从村野灶台到文旅融合的新舞台
“村碗”的打造,连接了德化的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乡村与城市,连接了传统与创新。德化村碗旅游专线,则串联起中国茶具城主会场与18个乡镇的美食文化打卡点,游客凭“村碗通关文牒”集满4个打卡章,年底前可兑换限量“村碗”盲盒礼包。同时,德化县还推出了《德化村碗风味图鉴》电子版,收录了180道参赛菜品的配方与背后故事。
糯米糍粑
相传世界著名旅行家、探险家马可·波罗游历到泉州港时,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沿着瓷帮古道翻山越岭,途经德化三班家春岭时,因身上干粮用尽,饥肠辘辘。恰逢立冬,正在“舂糍粑”的村民拿出刚刚舂好的糯米糍粑给他,马可·波罗吃完后精神焕发,大赞糯米糍营养超好、味道妙,后来民间就将糯米糍戏称为“马可·波罗糍”。
过饥草小肠汤
过饥草汤是德化民间传承千年的养胃药膳。相传,北宋年间“窑神”林炳,在研制窑炉时,困了就在窑旁打个盹,三餐更是随便吃,造成肠胃紊乱,遂多方寻药。后经老药师指点,用几味草药与猪骨合炖,熬成“过饥草汤”,林炳饮后症状消失,饮食恢复。德化人炖汤时,会加入过饥草,熬制出来的汤水清香可口。对于食欲缺乏、肠胃不好的人群,过饥草可以促进消化,健胃养生。
《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德化芹峰山有一隐士于秦汉时期居于石室修炼成仙,名为“道德仙”。相传,道德仙在修炼期间,在芹峰山下“道德仙水圳”附近种植薯子,现在被称为寸金薯淮山为食。芹峰山下有位老人患“隔食”久治不愈,上山向道德仙求医,服用淮山羹后病愈。事迹相传数百里。芹峰山下的民众纷纷效仿道德仙种植、食用淮山,经历代民众烹饪加工,演变成如今的玉米浆淮山。
相传在宋朝,德化的窑工们在深山中挖掘瓷土、建造窑炉。在开窑庆典上,由于条件有限,窑工们便将携带的面线、德化红酒与在山中采摘的红菇一同烹饪。他们惊奇地发现,红菇、面线与德化红酒搭配,竟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用后个个红光满面。这一独特风味迅速在坊间流传开来,后来更成为一道招待客商的美味佳肴,并流传至今。
这些故事,让“村碗”不再只是一道菜、一只碗,而成为德化历史、文化、民俗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