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花生汤:炉火熬出古早香
发布时间: 2025-09-05 16:34

花生汤以酥烂花生仁和浓郁汤底为特色,搭配鸡蛋后口感层次丰富,甜而不腻。

  清晨的晋江南山路,晨雾还未散尽,“真味道饮食店”的门口已排起长队。这是姑父开的不足12平方米的小店,他站在灶台前,手腕轻转,把一勺乳白的花生汤倒进粗瓷碗,金黄的蛋花在汤面浮起。又一位熟客进门来:“老板,照旧,花生汤加蛋!”

  这碗让老晋江人记了几十年的花生汤,藏着最真的古早规矩,讲究“三分选材,七分火候”。喜欢泉州美食的朋友都知道,泉州花生汤要用本地产的“小琉球”花生。这种花生颗粒不大,却带着天然的甜润,咬开能看见饱满的仁。过去没有去皮花生,姑父和姑姑每晚要剥完几十斤花生,指尖常常磨得发红,却从不愿漏掉一颗不饱满的。如今虽然能买到去皮花生,姑父依然精挑细选,“好花生才能熬出绵密的口感,差一粒都不行。”

  从选材到熬煮,每一步都藏着“慢”的智慧。半夜两三点,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姑父和姑姑已起床架锅,装好水,把花生仁丢进去,点上小火慢慢煮。这活儿急不得,得有点耐心。火太大,花生容易烂成泥;火太小,又煮不出那种软糯的口感。恰到好处的火候能让花生在锅里慢慢吸水,变得又软又香。煮到花生软了,差不多该放糖了。古早的花生汤,只选用冰糖,敲碎了撒进锅里,甜度柔和,不抢花生的风头,糖慢慢化开,汤汁变得乳白,闻着就甜丝丝的。

  清晨五点,小店准时开门,七点到九点是最忙的时候,蒸笼冒着热气,花生汤的甜香飘出半条街。熟客们来店里,总会顺口喊一声“加蛋”,姑父便舀起几勺花生汤放在小锅里加热,将打散拌匀的蛋液缓缓倒进去,蛋花瞬间浮起,金黄的碎絮裹着绵柔的花生,入口咀嚼别有一番味道。

  过去吃早餐的时候,我喜欢坐在角落,看姑父熟练地盛汤、加蛋、递碗,汗水顺着他的额角往下淌,却从没见他歇过。他说,现在每天差不多能卖400碗花生汤,冬天的时候还会更多——那一碗碗热乎的甜汤,暖得从食客的舌尖熨帖到胃里。

  在泉州,花生汤不仅是甜汤,更是与小城生活深度绑定的文化符号。清晨睡眼惺忪时,吃上一碗花生汤配炸菜粿,甜咸交织的口感能快速唤醒精神;在闽南人的年节或婚庆宴席上,花生汤是必不可少的“压桌甜汤”,象征着吉祥圆满,寓意多子多孙、爱情美满、长寿多福;海外游子返乡,第一站往往不是酒店,而是那些街角熟悉的老店——就像姑父的店,常有祖籍晋江的华侨专门绕路来喝,他们总说:“在国外几十年,最想念的就是这个味道,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踏实。”

  泉州花生汤的甜,藏着小城兼容并蓄的智慧。不同于北方甜汤的浓腻,也不似广式糖水的清润,它的甜是温和的,带着花生本身的醇香,恰如泉州人的性格——内敛却热情。这种口味的形成,与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大量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他们带来的蔗糖制作技艺,与本地传统的花生烹饪方法结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花生汤配方。

  一碗花生汤,熬的是火候,守的是古早味,藏的是泉州人的温情。高楼大厦与古厝小巷交错共生,但花生汤的味道始终未变。这碗甜汤是泉州人藏在舌尖的记忆密码,也是岁月流转中不曾褪色的生活温情——只要这甜香还在,泉州的故事,就永远带着让人安心的烟火温度。

  (许雅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