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导航
  • 寻味泉州
永春饮食文化的“墨香盛宴”
发布时间: 2025-03-06 09:03

  永春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是连接八闽大地山与海的一个重要枢纽。这里山宜农耕,水能舟楫,勤劳勇敢的永春人民,开创了“无永不开市”的传奇,唱响了海峡两岸的《乡愁》。千年古邑,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饮食文化能在诸多文献中觅得踪迹。

  永春白鸭汤

  美食文化相融相生

  永春地理位置独特,物产资源丰饶,红色的红菇、荔枝,绿色的鼠曲草,黑色的熟地,金黄色的榜舍龟、芦柑,白的白鸭、白粬,酸中带甘的老醋,香气浓郁的佛手茶、水仙茶……各种颜色、各种味道的食材在这里相融相生。

  永春榜舍龟

  回望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已有古闽人在永春境内生产生活。1956年,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带领考古实习队来到永春,在桃溪两岸的万春寨、九兜山、牛头寨等地采集到大量文物,其成果汇编成《一九五六年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报告》。报告中提到,经过补接的印纹大陶瓮内壁,有形状极为明显的谷粒和稻藁痕迹,证实永春在3000多年前已种植稻谷。在考古中还发现陶网坠,说明永春先民除主要种植水稻外,还辅之结网捕鱼。

  隋开皇九年(589),置桃林场,为永春最早的行政建置。就在这一年,陈后主之子陈镜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在桃林场的肥湖陈岩(今蓬壶)、慕仁里溪西(今石鼓)定居,将中原和江南饮食文化传入永春。

  肉骨茶

  漂洋过海下南洋的永春华侨将异域风情与故乡的饮食习俗结合,成就了新的美食文化。有一种说法,风靡南洋的肉骨茶是由永春华侨发明的,其与永春白鸭汤一样,都是在肉汤中加入中草药,如同根植于华侨心中的故土情怀,浓香不绝。

  “杯盘之间,非醋不可举箸”

  醋是永春传统名牌特产。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富裕人家就重视酿造老醋。南宋洪迈所著的文言志怪小说《夷坚志》中有一则《李氏食醋》,提到:“泉南为海错崇观之地,杯盘之间,非醋不可举箸。李氏一妇独不能饮涓滴,其弟因梦入冥对事,临放还,过廊庑诸曹局,见门上榜曰食料案,就视之,正得泉州一簿。白吏借检视,于女兄之下,每日所食纤细悉具,但无醋字,乃取笔书‘醋半升’三字。及寤而病瘳,女兄自是日遂啖醋如常人。”在这则奇闻中,提到泉州地区因盛出海产品,“杯盘之间,非醋不可举箸”,可见醋在当时泉州民间的饭桌上已是不可或缺的调料,永春亦不例外。

  永春老醋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永春县令黄瑀在《豁然亭记》提到永春文庙“宫墙之外,商贾之所居,鱼盐之所聚,倡优伎巧,哄然陈于亭”,足见当时山海交流频繁,永春人习惯食用海产品,肯定是要大量用到醋的。

  据《卿园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永春大旱,上场人颜孟德拦溪筑大边坝。当时所立合同内写明在水利工程中,民工所耗食品,有“鲑菜银一十两,酒十瓮,醋三瓮……”可见醋在永春已是相当普及,其中的“鲑菜”则是古时鱼类菜肴的总称。

  韩偓诗云:“乡俗摘茶歌”

  永春茶叶历史悠久,至少在唐代就开始有人种植茶树和制作加工茶叶。晚唐至五代初的著名诗人韩偓,在梁开平四年(910)春来到桃林场,寓居两年多,现尚存他在桃林场写的诗27首。其中,有一首《信笔》诗:“春风狂似虎,春浪白于鹅。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道在无伊郁,天将奈尔何。”从诗中可知当时的桃林场已广泛传唱“摘茶歌”,可见当时种茶之盛。韩偓还有《卜隐》诗云:“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闲居》诗云:“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提及鱼和芜菁。

  永春佛手茶

  此外,南宋永春著名理学家陈知柔,与朱熹亦师亦友,是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历知循州、贺州。他游天台山时的《题石桥》诗有“聊试茶瓯一味禅”句,点出了地道的中国式的“茶禅一味”意境,体现了永春人的爱茶之心。

  明代县志记录金橘糖

  元代,福建已有制糖技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从刺桐港出海。他在经过福建时,将当地的制糖情况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这个地方以大规模的制糖业著名,出产的糖运到汗八里(指北京),供给宫廷使用。在它纳入大汗版图之前,本地人的工艺不能够制造高质量的糖。制糖方法很粗糙,冷却后的糖,呈暗灰色的糊状。等到这个城市归入大汗的管辖时,刚好有巴比伦人,来到帝廷,他们精通糖的加工法。因此被派到这个城市,向当地人传授某种木灰制食糖的方法”。

  永春金橘糖

  明嘉靖五年(1526),永春县令柴镳聘林希元纂《永春县志》,为永春现存最早的邑志。在“物产”一节中提到:“金橘,似橘而小,其色如金,野生为多,蜜煎妙。”可证当时永春已生产金橘糖。其“风气习尚”一节则展现了当时永春的物资丰富,“善摄生者恒晏起,饮酒以御患。”“谷惟秔稻。”“山无顽石,地尽沃壤,多山林陂池囿苑之利。土田膏腴,水泉灌溉,率一斗而收六七石,故其民多温饱。”“鸡、鹅诸畜,转贩自远而至,利射三倍,居民积弗售。山肴、圃蔬弗鬻于市廛,民弗力辄弗得食,斯并狃于安逸矣。”

  名人眼中的永春饮食

  南宋后期,泉州人林洪撰《山家清供》,其中有:“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梅花汤饼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也。留元刚有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此条内容转录于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六《外纪》,南宋名人留元刚为永春人,从中可窥见永春文脉赋予饮食文化的浓郁书香。

  1940年1月25日,在永春普济寺闭关静修的弘一法师致函林奉若(永春蓬壶人),探讨饮食之道,认为“菜食一盂之中,约以蔬菜占五分之四,豆类及花生等占五分之一,乃为适宜也”,“不愿食菜心及冬笋者,因其价昂而不食,非因齿力不足也”,“香菇亦不宜为常食品”。他提到的冬笋、香菇,都是永春的山野特产。

  酸笋

  1937年至1944年,著名画家黄永玉辗转于闽南各县,多次来到永春,并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留下相关描述。他曾住在五里街一家面铺的楼上,“面铺生意好时,楼下升腾的浓烟便自这个窗口外冒”,这让他感到饥饿。永春的美食在黄永玉笔下也有提及,如“永春老鸡酸笋汤、香菇牛肉片、红烧猪蹄膀、清蒸石斑鱼”。特别是“永春酸笋”,给黄永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乎永春县的臭酸笋、湖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宁波那边的臭苋菜梗、广东的曹白卤鱼和臭虾酱、湘西凤凰的小瘟猪肉、北京前门外的灌肠……这些牵系几百年祖宗血脉情感、说不出道理的老家乡口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