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爱心妈妈”点亮境外患者生命之光
时间:2025-03-21 20:52
浏览量:
因为一个十几万分之一的HLA基因配型成功率,两位陌生人发生了奇妙的血脉联系。2025年3月19日,来自泉州安溪的“爱心妈妈”陈惠林,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境外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她是安溪县第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福建省第498例、泉州市第4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更是新冠疫情解封后,福建省首例向境外捐献造血干细胞。

陈惠林和丈夫在安溪经营着一家小店,家中有两个懂事的儿子。当她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家人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她最坚实的支持,成为她最温暖的“后勤保障团”。而她的姐妹和朋友们,起初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感到震惊,但在陈惠林的科普下,她们逐渐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对身体无害,还能拯救一个生命,也纷纷转变了态度,为她的义行善举竖起了大拇指。“得知自己是县里第一个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我挺意外的,也有点激动。”陈惠林羞怯地说道,在安溪县城,许多人,包括她自己,最初都误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从脊椎抽取骨髓。直到得知自己与一位患者的HLA基因初配相合开始考虑捐献的时候,她才开始深入了解相关捐献知识。她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向专业医生请教,逐渐消除了内心的恐惧。她深知,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更多地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意义。当听说自己的事迹将被采写宣传时,有些“社恐”的陈惠林显得有些局促:“我平时不太擅长表达,但希望能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消除误解,勇敢地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让更多患者有机会重获生命之光。”

陈惠林的捐献之路始于2017年4月的一次无偿献血。当时,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多采集了8毫升血样,填写了详细的个人资料,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库。“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如果能匹配上,救人一命,那真是太好了。”2024年,当她接到初筛电话时,她和丈夫都以为是诈骗,但听说是救人,便没有轻易拒绝。没想到,8年前的那次无心之举,竟在多年后为一个生命点亮了希望。出于对家人的尊重,陈惠林将捐献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后,她很快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答复了捐献意愿,也很顺利地进行了高分辨血样检测、体检、动员剂注射等捐前准备。尽管捐献过程中,药物反应、多次扎针等给身体带来了些许不适,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和退缩。“患者好不容易匹配上了,如果我拒绝,那对对方来说,希望破灭的打击太大了。”她坚定地说。2025年3月19日中午,为保证捐献在安全舒适的情况下进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医护团队开启彩超机,为陈惠林精准找到合适的血管,在她的左右两臂各自插上一根采集管后,启动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液的体外循环,当血液经过分离机时,造血干细胞被采集装入采血袋,剩余的血液则重新回输到她的体内。为了保持良好的血液流速和采集质量,她伸直双臂,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双手有节奏地挤压着按压球。五个小时后,采集顺利完成。这一刻,陈惠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我的几个小时,换患者一生的健康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太值了!”
采集当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相刚携医疗服务部境外协调员专程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福建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董良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等一行共同前往采集室探望陈惠林,详细询问了陈惠林的身体情况和捐献情况,他们对陈惠林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为她颁发了捐献证书。国家中心一行还走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无偿献血采集点,与协和医院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就如何更好地推进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据悉,泉州市已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为捐献者提供更有力的权益保障,进一步推动形成大爱奉献的社会风尚。
次日,陈惠林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交接给境外骨髓库,帮助境外一名饱受血液病折磨的患者重焕新生。“希望这小小的细胞,能给患者带去大大的帮助,祝他早日康复,一生健康!”陈惠林默默地祝福。(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