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立足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的产业优势,以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聚焦“政策筑基、基建强基、创新赋能、产业聚势、人才支撑”五大核心,构建“全链条保障、多维度发力、系统性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91%的规上工业企业(超6500家)已开展数字化转型,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城市篇),全省唯一,数字化转型工作持续走深走细。
一、构建“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政策体系,破解转型“方向迷茫”与“成本压力”
坚持把政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导航仪”和“助推器”,通过科学规划、细化支持、广泛宣贯,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一)专项规划引领转型路径
2024年3月印发《泉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核心部署“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引导企业从“单一环节数字化”转向“全流程数字化”,实现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出台《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从软件产业、“泉企上云”、工业互联网等多维度提供精准支持,2024年市、县两级拨付补助超1800万元,2025年计划补助超1900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二)试点政策聚焦重点领域
2024年12月出台《泉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及配套措施,聚焦休闲体育用品(现代体育产品)、食品加工、工程机械与纺织专用设备三大细分行业,统筹中央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与市级配套资金1.4亿元,构建标杆示范、“链式”转型等复制推广体系。采用“分批遴选、滚动更新”机制,前三批次认定试点企业458家,累计组织入企预评估、过程监管超930家次,企业转型意识显著增强。
(三)立体宣贯推动政策落地
构建“市县联动+服务商协同+行业协会助力”的推进模式,常态化举办数字化转型现场会、政策解读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超86场,吸引超3000家次企业参与。活动覆盖“政策解读+标杆分享+技术对接+现场观摩”全环节,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赋能”的良好转型生态。
二、筑牢“硬件支撑+安全保障”基建体系,破解转型“设施短板”与“数据风险”
以新基建建设为抓手,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构建“设施完备、安全可控、流通高效”的数字化转型硬件底座,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一)新基建建设全省领先
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5G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获评“千兆城市”,建设做法获工信部全国通报表扬。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累计完成标识注册量26824万条、解析量10127万条,覆盖多个重点产业集群。强化算力布局,依托相关产业园及算力中心,已建智能算力91P、在建2042P、待建2300P,形成“按需调度、多点支撑”的算力网络,满足不同行业数据处理需求。
(二)数据安全防护坚实有力
出台《泉州市本级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规定》,明确各环节安全管理职责,强化数据安全合规与个人信息保护。率先在全省建成地级市信创云和密码资源池,从技术底层筑牢安全屏障。通过统一数据共享服务,累计提供数据批量交换服务超6000项,发布服务接口超2200个,提升数字服务效率。
(三)安全保障体系持续优化
组织数据安全专项培训覆盖超447家企业,强化企业政策认知与法规落实。推动210家企业完成数据安全重要目录备案,指导12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联合省级专家团队为22家龙头企业开展风险诊断,依托各级监测平台闭环整改61批114家企业的数据安全风险,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三、壮大“生态培育+创新驱动”支撑体系,破解转型“技术瓶颈”与“服务不足”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服务生态完善,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引擎”和“服务超市”。
(一)数字化服务生态不断丰富
面向全国征集211家数字化服务商,形成综合型、行业型、场景型服务商协同发力的格局。聚焦九大千亿产业,推广448个“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定制51个“多快好省”数字化改造套餐,推动企业从“分散试错”转向“一站适配”。搭建“泉州数字超市”服务平台,提供“找产品、找服务商、找案例、数字化评测”一站式服务,降低转型门槛。
(二)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机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征集“卡脖子”技术难题,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2024年立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2项、成果转化需求项目4项,2025年立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3项,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集聚
实施“科研院所改革提质”专项,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建大院大所30家,覆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领域。2024年举办6场专场活动,服务企业2089家、解决技术难题457项、推进合作项目297项;2025年已服务企业1211家、解决技术难题221项、达成合作项目117项,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四、打造“产业集群+融合应用”发展体系,破解转型“单点发力”与“落地困难”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强化标杆引领,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全产业链、全场景深度应用,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普及”。
(一)数字产业集群规模壮大
依托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推进“一轴六园”模式,落地河钢数字增材技术中心、高光功率紫外LED芯片等重点项目。壮大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规上企业达252家;2025年上半年新签约产业项目29个、计划投资201亿元,21个项目建成投产。超前谋划空天大数据产业链,在建全国首个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网,推进“星座计划”,打造多元“卫星+”应用场景。
(二)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聚焦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重点企业“一对一”指导,累计打造5G工厂名录企业24家(2025年获评17家,全省第一),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82个(数量居全省首位),5G创新应用案例209个,覆盖多领域多场景。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5个、省级45个、市级11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转型。
(三)人工智能场景深度落地
立足制造业优势,推动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在九大产业领域打造应用场景。围绕12个重点领域征集培育人工智能项目,滚动更新清单超130个,择优推荐19个项目获评省级及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推动技术转化为实用解决方案和产品。
五、夯实“技能提升+人才供给”保障体系,破解转型“人才短缺”与“能力不足”
坚持把人才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通过多元培训、基地建设、政策激励,构建“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的人才保障格局。
(一)AI技术应用培训常态化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财税管理、战略决策等核心业务环节的应用,组织开展沙龙研讨、专题讲座、实操教学等系列培训活动。2025年已累计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培训21场,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提升应用能力。
(二)数字技能人才基地发力
2024年建成丰泽区高新产业园职业技能提升实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泉州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累计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人工智能训练师等课程培训1000余人次,聚焦数字化专业方向强化技能培育。
(三)职业技能提升政策加码
将人工智能训练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等20余个数字技术领域职业纳入紧缺工种,实施阶梯式培训补贴政策,最高可达4500元。2024年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约2500人次,2025年依托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四期,参训人数超400人,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