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点赞!泉州经验做法获住建部官方刊物刊登
来源:泉州市住建局 2025-11-16 10:19 阅读人数:1

  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经验做法

  在住建部《名城通讯》福建专刊报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简称《名城通讯》)2011年创刊,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唯一官方刊物。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与住房和城乡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共同支持。其内容涵盖我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范畴,包含中央、部委保护相关要闻各地名城镇村保护工作动态、保护实践案例等,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宣传交流平台。

  全文如下:

  泉州:

  以人为本、主客共享的烟火之城

  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从制度、规划、路径、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布局。近年来,泉州以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活态保护理念,通过古城整体整治提升,解决古城问题,激活古城百业,实现古城品质和旅游双提升。中山路保护利用经验获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收录。

 

  “以人为本、主客共享”的可持续保护路径

  泉州市名城历经“点状保护”“片区保护”“整体活态保护”三个阶段,当前以守住“民生底线、质量底线”为原则,推动古城可持续发展。

  01 法治引领,构建保护体系

  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华侨建筑认定与管控、闽南骑楼建筑保护修缮、历史街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6项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逐步构建政策管理体系,平衡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02 民生导向,解决现实需求

  通过城市体检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整体评估古城现状,聚焦解决供水、排污、防涝、强电供应、弱电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三水两电一气一智能”改造,实现管线下地、雨污分流。近年来共完成49条古城街巷、5个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03 文旅融合,培育新兴业态

  依托泉州古城发展有限公司平台,通过征收收储、作价入股或划转注入等方式盘活利用古城公产空间,融入文化元素,打造西街游客中心等20多处风貌建筑空间,改造泉州工艺美术厂,复兴泉州37个工艺美术传统艺种。同时,支持社会投资打造苏廷玉故居、觅鲤文创园、白水皓兮茶空间等一批古城特色活态空间。

  “以修代租、绣花功夫”的创新性活化模式

  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泉州作为世界遗产城市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民营经济大市的创新探索。

  01 以用促保,助推古厝新生

  创新“以修代租”模式,由政府出资、出技术、出工匠修缮古厝,置换一段时间的房屋使用权,精心植入业态“以用促保”,解决产权复杂、资金短缺、房屋破旧等难题,实现老建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增长的共赢局面。目前已有近100处古厝新生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展示馆等。

  02 传承匠艺,铸造古建精品

  通过搭建闽南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平台,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带徒”施工,用“小而美”方式精耕“刺桐记忆”,培育了近600人的传统工匠队伍。其中,中山路骑楼再现历史风貌,金鱼巷重现了出砖入石、蚝壳堆砌、石雕砖雕等18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

  03 技术创新,焕发古街新韵

  市政管网提升过程中创新使用雨水管和污水管立排、电力管道和电信管道立排的“井中井、盖中盖”管道布置方式,实施“六微六保”施工组织模式,创新50项“不扰民措施”,保障日均2.8万人次群众通行顺畅。

  “多元共建、烟火守护”的协同性共赢机制

  01 构筑保护合力

  古城实行“指挥部+N个国企+N个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通过迁移和置换,疏解功能,腾挪空间,提升业态,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古城整治提升资产价值,资产变性实现价值变现,有效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良性循环。

  02 再现世遗场景

  泉州坚持“原住民不迁、医院学校不搬、铺境宫庙不拆”,延续社会网络。同时,招募优秀街头文化艺术能人,设立街头表演示范点,利用古街古厝,引入非遗展示体验馆和博物馆,打造木偶传统艺术、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活动展示场所,呈现“最泉州”传统风貌。

  03 遇见美好生活

  泉州古城更新通过小空间、微改造,提出古城“绿色安全岛”概念(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古城公共绿地的服务范围,新增小微绿地36处、口袋公园23处、古榕绿地5处。构建“公交+慢行”多彩公交体系,公共交通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100米范围内,2025年春节期间“小白”服务达28.15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