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新机遇 发力新赛道
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毅恭前往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调研
11月5日,市委书记张毅恭深入部分企业,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调研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持续争优争先争效,抢抓细分领域新机遇,积极布局拓展新赛道,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坐拥千亿级装备制造“基因优势”,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泉州造”水到渠成。张毅恭来到赫步智能科技公司,了解人形机器人专用旋转执行器研发、生产、销售情况。他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希望企业抓住机器人产业变革窗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人工智能有着“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美称。“AI”拼才会赢,去年10月,泉州出台行动方案,清晰勾勒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在罗普特(泉州)计算机有限公司,张毅恭询问新一代AI软硬一体智能装备项目推进情况,向企业员工解读四中全会对“人工智能”具体部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具竞争力产品,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汽车是“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翻了三番多。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零部件,一众泉企涉足其中、“汽”势昂扬。张毅恭走访成达齿轮、励精汽配公司,察看变速箱齿轮、高强度紧固件等产品,与大家分享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他指出,汽车产业链长、带动力大,要支持企业嵌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抱团发展、迭代升级。
张毅恭强调,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高质量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新兴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突出标准化园区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引擎作用,常态化开展市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供需有效对接,推动上下游集聚协同发展,加快强链补链延链。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领军企业、“大院大所”、研发平台协同创新,推广“企业界出题、科学界答题”的“揭榜挂帅”机制,梯队培育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市领导周小华、雷连鸣参加。
相关报道
“链”上发力 “车”行未来
泉州汽车供应链产业筑基蓄势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供应链的韧性与水平直接关乎产业安全与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完善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战略要地。
汽车产业覆盖范围广、细分领域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一个汽车工厂至少能带动5-6倍的周边产业。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迎来电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的重大转型机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统计,行业产值已突破10万亿元。从上游高性能材料到中游系统集成,再到下游整车制造,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价值延伸。
泉州正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瞄准新能源汽车赛道,在汽车供应链领域悄然布局、筑基蓄势,展现出融入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
基础初具 特色领域崭露头角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与延伸发展,泉州汽车供应链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目前,全市拥有涉及汽车配套业务的企业约百家,年产值近200亿元。产品覆盖零部件、内饰、电子信息、上游原材料及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诸多企业分布在晋江、南安、石狮等制造业重镇,既包含专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新兴力量,也不乏从“四轮一带”、工程机械等领域成功拓展而来的资深企业,构成了泉州切入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
产业的辐射力正从配套环节延伸至出口领域。8月,1074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从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滚装出海、驶往欧洲。此举标志着泉州港首次开通“泉州-欧洲”滚装运输航线,实现泉州港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生动展现了“泉州制造”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整合能力与出海效率。
骨干突进 细分市场抢占身位
尽管产业整体仍处发展初期,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与优势产品的骨干企业已然脱颖而出,在细分领域占据重要身位。
在关键系统部件领域,成达齿轮作为福建省内唯一具备新能源乘用车高精密度齿轮加工能力的企业,产品已成为比亚迪、吉利、上汽、长安等知名车企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年产变速箱齿轮超2000万件。明佳机械生产的减震器总成及底盘件,规模化配套国内售后市场,更成功进入欧洲售后市场。
在内饰与新材料领域,兴业科技通过并购整合,成功进入蔚来、小米、华为等主流新能源品牌供应链体系,成长为汽车真皮这一细分市场的国产品牌冠军。其开发的再生皮革、柔性传感等新材料已实现量产供货,引领绿色环保内饰新趋势。
在电子电气与动力电池领域,毫米电子的汽车电子配件已在多家主流车企车型中应用;艺达电机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驱动桥总成,配套于厦门金龙等知名客车厂商;欣旺达与百宏等在动力电池材料及结构件上积极布局,石大胜华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产能位居行业前列,共同构建了区域特色的能源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立新汽配专注于汽车转向配件,励精汽配、塔工五金深耕汽车紧固件,鸿安日用提供汽车脚垫等,它们在各自的细分赛道中精耕细作,铸就了泉州汽车供应链多元而坚实的基础。
精准施策 强链补链全面起航
面对企业规模偏小、链条尚不完整、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等挑战,泉州正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主线,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首要在于健全产业供应链。通过组建泉州市汽车(新能源)供应链产业联盟,实现资源整合、畅通产能对接。联盟由市工信局牵头,计划吸纳宏兴皮革、毫米电子等超8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预计于近期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联盟将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模式,对接比亚迪、理想、大众、奇瑞等头部品牌,定期组织信息交流、业务培训与市场推广,助力本地企业“叩开”主流车企大门,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
关键在于引育优质好项目。聚焦与本地产业有协作关系的关键项目进行精准引进,快速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生态。当前,正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优质企业洽谈,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争取与更多链主企业举行供需对接活动,为本地企业创造合作机遇。
长远在于增强创新驱动力。在积极推动企业与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基础上,还将依托联盟平台,协同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力量,围绕数字化改造、绿色材料应用、行业标准认证等共性需求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持续赋能、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泉州正凭借其敏锐的市场触觉和坚实的制造基因,在波澜壮阔的汽车产业变革中,积极谋划自身定位,力求成为东南沿海汽车(新能源)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智”领未来 “机”遇泉州
泉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全面起势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根据新浪财经报道数据,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美元,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37.3%。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张,2020年全球智能机器人约32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00亿美元,于2029年提升至1239亿美元左右。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亦进入加速迭代的关键时期,正深刻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在此时代背景下,泉州,这个“晋江经验”的发源地,始终坚守制造业立市的定力,怀揣新型工业化强市的目标,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拥抱智能时代,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深入肌理,在智能制造的新赛道上奋楫争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夯实基座 助推产业勃兴
泉州以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网络层面,泉州已成功获评“千兆城市”。通过实施“双千兆”网络攻坚与“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目前全市5G基站超3.1万座,5G用户数达639万,千兆宽带用户158万,关键网络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为海量数据实时传输与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提供了超高速、低时延的通道保障。
算力层面,格局已然拉开:全市已建、在建及待建的智能算力总规模超4400PFlops,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的高等级机柜与遍布丰泽、石狮、安溪等地的算力节点,共同构筑起强大的算力供给网络。
数据层面,要素价值被充分激活。泉州市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已汇聚公共数据超200亿条,提供近6000项数据批量交换服务,发布超2200个服务接口,交换总记录数据超42亿条,多项数据服务指标领跑全省。去年,泉州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城市,并率先落地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泉州)服务站。其“企业服务‘0证明’”应用入选国家示范场景,“海数丝途”数据流通枢纽工程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名单,为AI大模型训练与机器人智能决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数据燃料”。
赋能制造 催生应用典范
制造业是泉州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主战场,成效显著。全市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已开展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机器人应用标杆项目脱颖而出:九牧厨卫打造全国卫浴五金行业首个“绿色黑灯工厂”,实现全年无人化关灯生产,生产效率提升67%,物流运输效率提升45%;科牧智能厨卫、良瓷科技、华宇织造、百宏聚纤、浔兴拉链入选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树立行业智造新标杆。
在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方面,本地科研力量与市场主体表现活跃。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致力于智能验布机、皮革缺陷检测系统等工业视觉装备的研发;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面向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多模态具身感知垂直大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巡检机器人,并在华电集团、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落地。企业端,微柏工业机器人、华数机器人等本地“小巨人”企业,重点发展搬运、包装、码垛等工业机器人及电力、管廊巡检等特种机器人,产品在3C、家电、汽车、制鞋、物流等领域实现批量应用。
更深度的智能应用在于垂直大模型的研发与机器人结合:信泰集团与顶尖高校联合开发的“织女大模型”,汇聚20万份行业数据,实现从AI生成设计到自动化生产的一体化贯通;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哈工大合作的“多模态具身感知垂直大模型”,已应用于巡检机器人,在华电集团、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中落地,展现了解决高危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全市已重点培育超100个AI与机器人融合项目,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福建省德奥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的“5G+AI智能验布项目”入选国家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验布准确率30%。此外,福建谷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SupplyAI智能决策系统、南威软件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鸿山热电的发电机组电除尘节能AI智慧控制应用等多个项目,也成功入选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项目或典型应用场景,展现了“AI+制造”在泉州的蓬勃生机。
集聚生态 培育创新沃土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泉州通过“双园区”驱动(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与安溪算力产业园)、平台赋能与活动牵引,加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聚。政策层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出台精准的产业发展措施。平台层面,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泉州市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机构持续赋能中小企业;众驰数字科技与抖音火山引擎联手打造“跨境电商+AI”产业赋能中心。
在机器人赛事与人才培养方面,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论坛、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活动接连举办,形成了“以赛引才、以训促学”的氛围。我市与华侨大学共建泉州数字研究院、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合作共建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落地数字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市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题培训300余场次,培训各级干部与技术人员超3万人次,为产业发展蓄积智力资本。
面向未来,泉州正进一步谋划夯实算力底座,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培育更多行业垂直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应用的标杆场景,并着力优化园区环境、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引育,志在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打造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新一轮区域与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