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安市码头镇处处涌动着奋进热潮。福埔山小微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企业生产线高速运转;欧阳詹文化公园规划区内,设计团队正细致勘察,勾勒“文宗古地”新图景;成功综合实践基地里,孩子们与研学老师欢声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在此交融……
这座曾因水运兴盛的千年古镇,正围绕“侨韵畲风、音乐水乡、文宗古地、轻工新城、和美家园、首善名镇”的发展坐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盘活土地资源中激活产业动能,在深挖文化根脉中释放文旅活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全力打造南安高质量发展的北部增长极。
“亩均论英雄”破题
轻工新城崛起新动力
“福埔山小微产业园从签约到开工仅3个月,创造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码头速度。”站在福建昊合箱包公司的生产设备前,码头镇镇长说。作为南安“项目提效年”的主战场,码头镇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通过空间再造、模式创新、要素保障三维发力,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机,为“轻工新城”建设开拓出广阔天地。
走进福埔山小微产业园,17栋标准化厂房已全部封顶,比年度目标提前2个月完成。“这里规划建设8.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创新采用‘标准地’+建筑设计方案出让模式,既保证建设速度,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码头镇镇长介绍,目前园区已吸引7家企业入驻,其中,爱可丽卫生用品、妙思特门窗、昊合箱包等3家企业已提前投产。

不远处的叁芯高新低碳产业园,施工队正对原贵格纸业闲置厂房进行智能化改造。“从立项到部分竣工仅用6个月,这是‘贤达+技术’模式结出的硕果。”码头镇镇长道出项目快速落地的密码:一方面发挥侨乡优势,吸引贤达回归投资;另一方面引入高校研发团队共建研发中心,以人才引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能。“如今,我们成功盘活265亩闲置工业用地,其中项目一期65亩首批生产线预计本月正式投产,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码头镇镇长说。
在码头镇菌包生产中心,智能化改造正紧锣密鼓推进。“计划引进3条全自动生产线,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优化配方,让蟹味菇、海鲜菇等栽培周期缩短15%。”码头镇镇长表示,改造完成后,全镇食用菌年产值将突破3.2亿元,“我们正申报‘中国·码头菌谷’区域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型。”
产业升级的步伐离不开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以前车间视频监控总卡顿,加装5G基站后,远程管理效率提升40%。”爱可丽卫生用品负责人对码头镇的“入企三员”服务赞不绝口。据悉,该镇严格落实“入企三员”工作要求,累计为企业解决用工、融资、基建等十大类32项难题。针对企业员工反映的快递收发不便问题,镇政府协调开通快递收发点;面对用工缺口,镇政府通过“海丝码头”微信公众号定向宣传,招聘技术工人120余名。
“我们建立问题销号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码头镇镇长说。
文旅融合赋能
文宗古地绽放新魅力
“欧阳詹作为闽南地区第一位进士,其‘开闽文教’精神是码头最深厚的文化根脉。”在白云室遗址前,码头镇党委书记说。码头镇以“文宗古地”为魂、“侨韵畲风”为韵、“音乐水乡”为脉,构建“一核三线”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超6万人次,带动农文旅综合收入增长65%,让“和美家园”“首善名镇”进一步彰显魅力、提升品质。
“2023年,我们参与编撰了《南安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欧阳詹》,整理《闽书》《泉州府志》等文献中的记载,构建完整的文化谱系。”码头镇党委书记介绍,欧阳詹文化公园正加速规划建设文化馆、读书处道路、“四景十二奇”景观节点,复建读书处、欧阳庐等建筑,“未来这里将成为集考古研究、研学体验、文旅消费于一体的文化IP。”
除了欧阳詹文化公园外,成功综合实践基地、尚真农文旅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也在加速推进中。“我们开发‘文宗古地’研学课程体系,涵盖科举文化、传统工艺、农耕体验等八大模块。”尚真农文旅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负责人说,基地还发展民宿、农家乐,每年可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11.5万元。
此外,成功综合实践基地已改造为五大研学园区,涵盖科技、劳动、历史等领域,推出中国科学院研发的科技实验课、传统文化手工课,以及军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课程。
“今年通过‘红七助农’直播,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高盖村党总支书记指着电商服务站的订单数据笑着说。码头镇创新“文旅节庆+消费助农”模式,在荔枝采摘季举办文艺表演、农产品展销、非遗展演等活动,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突破800万元。

国庆期间举办的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活动线上推广短视频、新闻报道的总点击量超百万。与此同时,沿着“大庭—仙美—高盖”乡村振兴示范线前行,乡舍侨居、侨史馆、黑豆种植园、荔枝园等23个节点串联成珠,打造了“农耕研学+民宿集群”项目,闲置农房盘活率达65%。“一代又一代海外侨亲心系码头,我们正通过文旅融合让侨乡文化‘活’起来,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码头镇党委书记说,码头镇已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功综合实践基地的畲族歌谣、特色研学课程,正绘就闽南侨乡民族融合新画卷。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路灯亮堂堂,还有文化广场可以跳广场舞。”诗南村村民吴阿姨的话,道出了码头镇“和美家园”建设的成效。该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口袋公园”,让“音乐水乡”的韵味融入日常生活,持续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不断完善“首善名镇”的软硬件配套。值得一提的是,码头华侨捐资连续30余年超千万元,推进诗南村、大庭村等5个村先后成立慈善基金会、乡村振兴理事会及乡村能人理事会,今年以来累计认捐超23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侨韵畲风浸润千年古港,文宗薪火照亮发展之路。如今的码头镇正以“轻工新城”的产业实力、“文宗古地”的文化魅力、“和美家园”的宜居环境,在南安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首善名镇”的时代答卷。“来码头,创业有奔头,成功有看头,生活更有盼头!”码头镇党委书记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