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泉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泉州市委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组织召开2025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知识产权发展成效。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雄,市委宣传部(市版权局)四级调研员石恒,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吴伟杰,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张东亚,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李晓玫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刘家旺主持发布会。
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成效不断显现。我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系省内唯一入选城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连续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知识产权营商指标连续3年获全省标杆。
一、多项指标持续领先并实现较大突破
专利方面:2024年度专利授权量达3.79万件,自2011年起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4万件,与“十三五”末期0.91万件相比增长1.23万件,即“十四五”以来的增量超过之前的总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7件,居全省“第一梯队”水平。商标方面:商标有效注册量达82.01万件,自2020年起已连续5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分别达1982件、159件,地理标志数量达67件,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有效注册量、地理标志数量三个指标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五年目标。
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打造要素集聚“磁场”。深入推进丰泽、晋江两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向新兴产业等领域,新立项支持13个高价值专利和专利导航项目,新增3个省级产业(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底座”,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达5147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3201件、占比超过60%。
二是培育转化运用“沃土”。2024年市财政下达1800多万元资金,进行“精准滴灌”式扶持。全年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8亿元,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数量达2214件,专利转让许可达5508件,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创建13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出台全省首份“企业海外商标布局指导意见”、全省首个由检察和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的“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指引”,为企业提供“航标”式指引。
四是做好执法保护“答卷”。获批设立“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泉州分中心”,德化获批筹建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磁灶陶瓷”入选2024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泉州与潮州、景德镇三地签订《地理标志(陶瓷)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跨省域协作保护机制。与宁夏吴忠市签订《知识产权对口交流意向书》,进一步推进闽宁交流合作。协助企业网络商标监测发现8.3万余条涉嫌侵权商品链接,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6000万元。市市场监管局办理的斯凯奇实用新型专利行政裁决案件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工作委员会”评为2024-2025全国十佳案例。
三、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
一是加速发展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经济。依托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激发民企创新创业热情。2024年中心瞄准产业需求新增16个预审分类号,总数达136个,全年专利预审件达2881件、同比增长81.4%,授权1885件、同比增长88.5%;预审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4.3%,推动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8.8%。
二是培育壮大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在全省率先推行商标发展“五维指导”法;围绕商标品牌国际化,鼓励泉州商标品牌与国际品牌“嫁接”合作。为服务文旅经济发展,各部门立足职能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半城烟火半城仙”商标侵权纠纷,促成权利人将该商标无偿捐赠给市文物保护中心,实现世遗公共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丰泽区知识产权局积极协调,促成两家广告公司将15枚“簪花围”等元素的商标,无偿转让给国有企业。2025年3月31日,“全国商标品牌价值提升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活动”在泉举办,泉州作典型发言,受到各方好评。
三是拓展提升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激活地标效应,赋能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以“晋江紫菜”为例,得益于该地理标志的强劲品牌带动效应,晋江已发展成为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大的坛紫菜加工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国家,年产值近31亿元,稳居全国紫菜加工品市场份额的70%以上。安溪铁观音、惠安石雕产值分别居全省地标产业第一、第三位。2025年初,泉州在全省率先举办“沪江十八道”地标特色宴发布会,探索推动地理标志与餐饮住宿、文旅休闲、会展广告等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泉州将全面贯彻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着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以运用促创造、强保护、优服务,深耕细作,提升效益,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知识产权动能支撑!
提问解答
01提问:泉州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有哪些具体计划和行动?
泉州市委宣传部(版权局)四级调研员石恒:
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护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劳动成果。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主要体现在典型培育和基础工作方面。典型培育:1.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共同开展的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版权保护促进中国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研究》(简称“德化经验”),作为版权保护领域的“中国方案”全球推广,并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典型案例;2.鲤城区入选2024年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俗称“鲤城试点”,全国12个、全省唯一);3.《惠安强化雕艺版权转化运用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简称“惠安案例”)在《福建改革财经情况》刊发,并被选树为全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基础工作:1.版权作品登记量连续14年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版权登记量18.8万余件,同比增长81.6%;2.全市获评2023年度福建省版权示范单位7家(全省23家),版权示范园区2家(全省4家),2024年版权服务工作站9个(全省30个)、优秀版权转化运用单位和工作站2个,版权示范、服务等指标均占全省30%以上,位列全省第一。
当前,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工作部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挖掘文化潜力,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有:
一是专项资金支持。设立了戏曲扶持专项资金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制定扶持办法,用来激励优秀戏曲作品创作和保护,同时,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传统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生态,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与繁荣。还通过财政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进行版权登记,为版权保护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对年版权登记量位居全市前3名的企业或个人予以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
二是完善保护体系。出台《文旅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版权归属、规范版权交易、打击侵权行为等措施,为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大版权执法力度,定期开展版权保护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和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认真核查和受理举报投诉信息,2024年全市办理版权侵权行政类案件19起,涉案金额近400万元,案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市版权局连续7年获评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集体。
三是提高版权意识。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市民普及版权知识,提高版权保护意识,承办2024年全省版权宣传周启动仪式、2024年全国版权社会服务培训班等活动,2024年策划组织“版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专题宣传,开展“五个一五进”活动(一场“‘泉’民开讲”专场宣讲进机关、一组宣传海报进学校、一套有奖问答进网络、一轮司法服务进企业、一系列线下普法进社区),结合每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版权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版权保护的实际案例,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了全社会尊重版权、保护版权的良好氛围。
四是激发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进行文化创新,推动版权转化运用,提升溢价能力,把握世界遗产城市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与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比如,将泉州提线木偶戏、南音等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各类创意设计、手工艺品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簪花兔”“十龙九子”“猴行者”“七彩刺桐蛇”等火爆出圈,助力推动泉州成为“网红”城市,“世遗之城”因版权更加光彩夺目。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等活动,向世界展示泉州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版权贸易和文化产业合作,例如,泉州的南音、梨园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团体多次赴海外演出和交流,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这些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泉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版权保护的投入,探索更多创新开发模式,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版权的保护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版权保护专业人才,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泉州市传统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02提问:近年来,公安机关有力打击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假冒我市品牌企业注册商标的案件,坚决摧毁了一批犯罪窝点,有力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从实践来看,有的案件做到了“上下游一起打、头尾端一起查”实现全链条打击,也有一些案件“浅尝辄止”只查处终端销售环节。外地制假、网络售假违法犯罪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办案人员深挖犯罪线索还有欠缺,一些单位扩大打击战果意识还不强。针对这个问题,请问市公安局下一步将如何改进?
泉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吴伟杰: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持续深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2024年,共破获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0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7人,发起全国性打假集群战役25起,综合绩效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工作成效多次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表扬。
当前,随着网络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网络制售假犯罪大幅上升,此类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给我们的打击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一步,市公安局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部署“昆仑”专项打击行动,全方位谋划推动知识产权一体保护工作,举全市公安机关之力保护“品牌之都”声誉。由市公安局党委定期专题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分管局领导亲自亲自亲自部署、指挥、协调重要专案收网打击。
二、强化情报研判。充分发挥公安“大数据”优势,综合运用资金穿透、网上监测、视频巡查等各种侦查手段,对跨区域的网络制售假犯罪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全面深挖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制售假“产业”链条,提高打击精度。
三、强化链条打击。依托市局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采取市县一体、集群战役、专项打击等有效手段,分领域、分层次、分波次对侵权假冒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
四、强化部门协作。在打击跨区域制售假犯罪上,持续完善与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协作机制,落实《快速维权六方协作机制》等文件精神,优化案件移送流程,切实形成协同保护合力。
五、强化人才建设。依托市局“六支人才战队”建设,持续建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战队,特别是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加大涉外法律、政策研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企业自身保护能力。
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维护我市良好营商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03提问:请介绍一下我市法院去年以来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相关情况。
泉州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张东亚:
去年以来,全市法院抓牢提质增效主线,以严格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825件,同比增长35.45%,占全省知识产权案件受理数40%;审结9856件,同比增长35.35%。
一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用。全市法院积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合力。坚持推进精品案件战略,以高质量审判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品牌,2024年,泉州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半城烟火半城仙”商标侵权纠纷作为我市世遗公共文化资源保护第一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2024年度福建法院十大典型案件”。妥善审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依法对涉及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监督、规范行政执法。
二是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市法院强化司法裁判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引导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妥善审理发明专利权属、侵权纠纷案,准确认定对发明创造作出实质性贡献的标准,依法维护企业研发成果;明确专利权保护范围,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以公平竞争为导向,严厉打击商标攀附、恶意抢注等侵权行为。加大对涉食品卫生领域商标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假冒金龙鱼、稻花香等粮油食品和茅台、小糊涂仙等酒水饮料以及热敷贴、纸尿裤等卫生护理产品的侵权案件,依法从重判处赔偿,维护公众健康。高度重视网络游戏、动漫、在线直播等新文化领域著作权保护,依法界定 “二次创作” 动漫形象、主播带货视频图像可受保护标准。通过清晰划定行使权利的边界,有力维护权利人的创新成果。
三是健全优化公正高效知产审判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潮州中院、景德镇中院共同签署《知识产权跨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为辖区企业跨域维权纾困解难,有效提振发展信心。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制度效能,去年以来技术调查官共完成技术咨询85次,参加技术勘验和技术调查65次,技术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效提升。持续深化“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跨域联合漳州中院、两地市场监管局成功调处多起涉鞋类专利纠纷,指导丰泽、晋江、石狮三地市场监管局联合在线集中调解和申请司法确认,为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四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司法审判和调研工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主动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撰写的关于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以及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两份建议,助推泉州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关于优化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织密文遗保护关系网,依托“法沁文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提升文物资源、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及综合保护。加强与产学研用各领域交流合作,及时回应创新主体司法需求,助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司法保护与创新实践同频共振。
新的一年,泉州法院将始终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航向,深化理念变革引领,以严格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提升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为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04提问:近年来,泉州市检察机关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知识产权。请问市检察院在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护航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泉州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李晓玫:
2024年以来,泉州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以知识产权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检察院被最高检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获评“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3个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案例入选省检察院典型案例或优秀案例。
一是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依法严肃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的鞋服产品、食品药品、地理标志和老字号产品等重点领域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和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等案件,全年共受理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51件81人,受理审查起诉126件230人。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充分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意见等机制作用,针对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仍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18名被不起诉人,全部及时移送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处理,确保追责到位。
二是强化协同保护,构筑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市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开展“检警联动打击治理网络售假犯罪”专项行动,加强检警在打击整治利用直播带货等网络售假犯罪中的协作配合,共立案79件,采取强制措施148人(次),扣押假冒鞋服20余万双(件)、制假原材料250余吨。密切关注知识产权案件态势,敏于发现案件背后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抓住前端管理中的制度漏洞、执法漏洞,有针对性制发检察建议2件,有力促进源头治理、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推动知识产权保护高质效。持续推进“数智检察中心”优化升级,自主研发“企业法律风险自检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规范指引、风险预警、内控管理参考模型等服务,累计为531家企业提供法律风险自检,发现风险点935个,堵塞经营管理漏洞724条。加强对科技创新密集产业、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市检察院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起草《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与权利救济指引》,从刑事犯罪与行政监管等角度,提出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经营风险及对策措施,助力企业健全管理体系,依法保护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围绕市委和上级院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