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获全国推广!泉州“第一视觉”解码世遗之城的“幸福河湖”
来源:泉州市水利局、泉州市河长办 2024-02-18 15:22 阅读人数:1

  近日,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3)》出版,全省共入选2项,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做法《“第一视角”解码世遗之城的“幸福河湖”——福建泉州幸福河湖建设探索实践》成功入选。

   

  “第一视角”解码世遗之城的“幸福河湖”

  ——福建泉州幸福河湖建设探索实践

  【摘  要】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是看得见“幸福”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泉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目标,做好“水文章”,答好“民生卷”,在全省河长制绩效考评中连续6年名列第一。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城市美景,从愿景变为了现实,“第一视角”顶层设计的“幸福”模样,让世遗之城有了民心所向的别样“幸福味”。

  【关键词】河湖长制   水文化建设   幸福河湖四重奏  长效机制

  【引  言】治理河湖,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是推进水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泉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建科学治水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快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夯实世遗之城“生态基底”,精细化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不断升级群众的“幸福感”。

   

  一、背景情况 

  泉州,因水得名,依山傍海,季风气候明显,水系较为发达。全市共有大小河流430条,总长度522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1条。依水而建,得水而兴,水承载着泉州经济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世遗泉州还是著名的侨乡,人文荟萃,文化多远丰富。泉州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海外游子的乡愁故里。

  虽然泉州具有丰富的河湖水系资源,但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却面临着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匀、水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严峻的挑战。泉州以全省8%的水资源量,养育全省20%的人口,支撑全省23%的经济总量。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泉州民营经济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发展出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千亿集群的同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提出严峻的考验。

  伴随着泉州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群众对高质量水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幸福河湖的盼望越来越强烈。建设幸福河湖既是泉州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工作的新举措。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泉州市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以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围绕“河湖体系夯实、清新流域建设、水韵人文荟萃、多方协同联动”的“幸福”四重奏,打造现代化幸福河湖的泉州样本。工作机制获中央改革办专文总结推广、标准化建设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在全省河长制绩效考评中连续6年名列第一……水环境持续向好、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河湖功能日益多元,人民群众“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河湖初具连片成网的现实模样,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渐次展开。

   

  二、主要做法 

  (一)“幸福”一重奏:河湖体系夯实——打造碧水长流的幸福河湖

  河岸绿树成荫、俯拾皆景,河湖长治、人水相依——这是泉州河湖面貌持续改善的真实写照。从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召到百万河长上岗履职,治水行动遍地开花。近年来,泉州以“河长制”为抓手,夯实河湖体系,让“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以责为纲,筑牢组织体系。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河长的“三级五层双河长”组织体系,设立“区域河长、流域河长、区域河长办、流域河长办、河道专管员”五层管理架构在河流问题较突出的流域,增设流域双河长,实现责任网格从区域到流域全覆盖、从大江到小河全覆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开展巡河工作,共同签发1号河长令,进一步开展“碧水清河”专项行动,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督促不能稳定达标的国省控断面、小流域水质等问题整改,持续推进“四乱”和碍洪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规范化。集中力量攻坚治理、精准治理,盯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畜禽水产养殖、工业企业排放等薄弱环节。5名市级副河长、流域河长挂图作战,组织开展流域攻坚治理保护。泉州市“河长日”活动期间,各级河湖长通过巡河履职、召开专题会议等,协调解决涉水重点难点问题。

  立足实际,形成“三个千”架构。“三个千”河长,即千名行政河长、千名河道专管员、千名乡愁河长。市、县、镇共1060名河湖长主动认河、巡河、管河,1039名河道专管员常态化巡河。

  量化赋分,优化水质管理。调整优化河湖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水质向好”目标,制定河流水质量化考评方案,全覆盖监测全市430条河流水质,通过对全市河流进行水质量化赋分,推动全市河湖水质向好、向优。

  (二)“幸福”二重奏:清新流域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

  泉州市启动清新流域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统治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综合考虑周边自然生态各要素,综合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问题,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生态连绵带。

  

  德化县清新流域

  清新流域建设以县级政府为规划责任主体、乡镇为建设主体,按照“统一规划、分项设计、分步实施、及时验收”的原则,采取流域河长整体统筹的方式,整合多部门资源,融合截污减排、水土保持、造林绿化、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土地整理等方面,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和修复流域内的重要水系、重点河段、敏感区域。

  大盈溪以安平桥水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打造安平桥湿地公园,打造水文化展示廊道;寿溪以清理整治为切入点,明晰河流生态空间,开展生态清淤,打造生态保护廊道……目前已建成26个清新流域样板工程,推动了乡村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为流域两岸居民收入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清新流域、生态两岸、富美乡村”的总体目标。清新流域样板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带动全流域向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的目标阔步迈进。

  (三)“幸福”三重奏:水韵人文荟萃——打造厚植文化的幸福河湖

  泉州历史悠久、民俗多元、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泉州的水文化、水文章大有可为。世遗泉州的“文化血脉”,激活了水的灵气,赋予幸福河湖更多的内涵和幸福基因。

  在建设幸福河湖的过程中,泉州市注重挖掘周边独特水文化,在拓展水科普功能的同时,积极向外延伸,厚植泉州幸福河湖建设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因河制宜,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按照“既有沿河湖公园的功能叠加”原则,融合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集中打造河湖长制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放大河湖长制宣传引导效应,让群众在散步游园中潜移默化接受河长制文化。截至去年底泉州市因河制宜,累计建设各具特色的河长制主题公园260座。

   

  河长制主题公园

  深入挖掘,开展河湖文化遗产认定。梳理和筛选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项目共63个推荐上报省水利厅、省河长办,其中安平桥、洛阳古桥20个项目被列入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项目,占全省1/4。如大盈溪以安平桥水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打造安平桥湿地公园,打造水文化展示廊道,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网红风景区。

    

  洛阳江

  乡贤治水,选聘乡愁河长。泉州立足本地华侨乡贤多、乡愁氛围浓厚资源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乡愁河长”工作,首批选聘1000名“乡愁河长”,作为行政河长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全覆盖发动乡贤护河治水的设区市。泉州首位“乡愁河长”、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出资一千多万元修建了“金谷溪岸”艺术公园,成为当地民众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泉州市乡愁河长启动仪式

  (四)“幸福”四重奏:多方协同联动——打造乐见乐享的幸福河湖

  “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离不开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同联动。

  泉州市创立“河长+检察长”联合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流域司法保护联盟,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联动社会力量,推行“社会化河湖管养模式”,为管河护河注入社会力量;联动科技,建设“泉州智慧河长指挥平台”、开发河长制信息系统和巡河APP,对全市5225公里河道开展“无人机”巡河,2022年累计飞行2500公里,共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260多个。

   

  成立幸福河湖促进会,落实139个成员单位,打造全省设区市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市级幸福河湖促进会,整合幸福河湖研究咨询、保护管理、治理建设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打造幸福河湖综合研究推动平台,助力建设群众乐见乐享的幸福河湖。

  

  成立幸福河湖促进会

  三、经验启示 

  (一)“三办”主动作为,从“见行动”到“见成效”

  幸福河湖能否长久保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幸福画面,水质的持续改善是重中之重。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泉州市全面建立河长组织体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责任落实。通过建立“分办、督办、查办”工作制度,正向激励与问责问效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县(市、区)形成竞相发力、主动作为,确保河湖长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走出一条富有泉州特色的治水之路。

  (二)“1+N”治水模式,从“一家管”到“合力管”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的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坚持系统观念治水,关键是要以流域为单元,用系统思维统筹治水,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泉州市创新“1+N”治水模式,建设“司法联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强化河湖治理执法力量。不断拓展宣传参与模式,率先推行“乡愁河长”,多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参与河湖治理,有力提升了河湖流域治理管理水平。

  (三)“水文化+”加码幸福,从“老念想”到“新地标”

  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古今,氤氲在湖。水文化建设亦是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点睛之笔”。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市幸福河湖建设不仅以河湖水域为抓手,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拓展“水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深厚水文化底蕴的品牌。如大盈溪以安平桥水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打造安平桥湿地公园,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网红“新地标”。同时成立河长学院、幸福河湖促进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中心等,为水文化、水文章提供智库支撑。

  

  安平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