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文化的花石社区掠影
位于后杆柄村廉政文化广场的木栈道
乡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专家指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把优良家风、民风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构建一个自制、法治和德治为一体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市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社会和谐促进工程”列为实施“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外在美”与“内在美”齐头并进,达到“内外兼修”。一大批乡村立足本地特色,积极探索并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管理方式,通过鼓励引导村民参与管理,进一步挖掘推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来为乡村治理添加活力。
健全自治管理
村民参与促和谐
虽已近寒冬时节,但此时造访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的访客们,仍会在此邂逅一幅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对于花石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大德来说,如今花石社区的诸多美好变化,亦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治理有效措施所带来的。
美好环境与有效治理密不可分。但如何治理,却曾是摆在社区干部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把全社区的绿化美化、全面治水、古厝修缮、卫生清理、裸房装修等重点工作详细分解到每个社区两委成员,并充分发动群众。为打造美丽社区,每个人每天都任务满满的。”在郑大德看来,唯有不走形式,要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团结性,让全村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开展。
“这里还有杂物没清理干净,给他们提个醒吧。”“门前的垃圾要记得及时清理。”……如今在花石社区,时常会见到由老年协会成员们组成的卫生督导队在社区中对环境进行“评审”。“良好环境的打造,离不开社区居民们的共同努力,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郑大德介绍说,除了组织村里有威望的老年人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督促劝导之外,同时社区还会定期发动群众定期进行全村大扫除,并制定“家庭卫生红黑榜”,每季度评比一次,评出五户红榜、五户黑榜,红榜给予奖励,黑榜给予曝光。除此之外,社区组织村干部多次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制定了新版的村规民约,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新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清洁乡村、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六方面规范了村民的行为,进一步推进了村民自治。
干净整洁的村貌,是美丽乡村的起点,而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石狮永宁镇后杆柄村在治理方面同样迎来了新变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真正调动起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后杆柄村村主任杨志成介绍说,村民自治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形式,让村民们参与其中,亦能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为此,后杆柄村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文化的志愿服务和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服务。如今,该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共有7人组成,成员由本村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熟悉本村传统文化的人组成,主要是维护村庄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并侧重于本村家风家训的挖掘和推广,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挖掘文化内涵 乡村德治增自信
在花石社区,不仅有田园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探。指着环绕在稻田两旁的一间间古厝老宅,郑大德亦是如数家珍。这些现由村集体进行复古修缮的三十多座闽南风格的古厝,包括了如八斗堂、安溪堂、内圣园堂等多座知名古厝。而在许多花石社区居民的眼中,这些古厝在花石社区呈扇形有序分布,独具特色,当中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信息,既成为花石乡土文化的底色,也为花石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去往位于花石社区的永春历代党代会陈列馆路上,会看到四个红军栩栩如生的红军雕塑陈设于此,被雕塑吸引驻足,许多往来访客们都会禁不住要上前去合影留念。“花石社区现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引进相关业态,为乡村注入活力,唤醒大家对文化的感情,建设一个生态环境美丽且富有人文气息的社区。”郑大德表示说,现在的花石社区正在积极引导村民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保护古建筑风貌,展示传统家具文化,来吸引众多参观者、学习者。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在郑大德看来,其既能够让当地村民们自信心和荣誉感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强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可,由此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更加重视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的保护。
另后杆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亦同样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正是从东汉名臣杨震及其清白家风入手,村中规划建设了廉政文化广场。而随着廉政文化广场的修建完成,许多过往于此的村民及访客都会主动停下车,或瞻仰村口设立的杨震雕像,品读他的“四知”故事,或走上木栈道,细细欣赏乡村美景。“建设廉政文化广场可以让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廉政教育,而用村民最熟悉的家训家风来推广廉政文化,可以加深他们对廉政文化的认识。”在黄志成看来,如今这一面积有着2000多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广场,不仅成为了村民们游玩休憩的场所,也正在成为外来游客了解后杆柄文化的一个最佳“窗口”。
继承优良传统
乡风文明助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标志,是乡村振兴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慢慢地许多人都意识到,只有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今年11月,借着晚稻收割之际,花石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收运动会,除了让游客们与村民们一起体验下田收割稻谷,社区还同期举行了美丽乡村设计大赛、美丽家园摄影大赛、农民书画比赛等丰富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此,郑大德表示说,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区也借由开展这些群众性活动,来进一步把乡村人心聚起来,把文明新风扬起来,并让参与美丽社区建设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
同样在后杆柄村,乡风文明建设也被注入到各个角落中,特别是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入村大道有精神文明和文明新风的宣传栏,休闲公园里增加道德走廊、木栈道增加廉政文化相关图文、杨公纪念园里设立道德走廊。在杨家大楼围墙上还有二十四孝故事的宣传画,而借由乡风文明潜藏在村庄各个角落中,村中也形成“人人讲清白,人人注重文明”的新风面貌。此外,近年来,后杆柄村还加大力度推行文明新风,并经常开展民主评议、劝导活动和移风易俗,倡导“喜事简办”、“文明办丧”均取得较大的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