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重地、闲人免进”,长期以来,餐饮店的后厨一直是消费者的“禁区”。随着近两年来我市“明厨亮灶”工程的推行,消费者通过厨房视频可直观看到餐饮单位后厨洗菜、切菜、烹饪等环节,后厨操作情况从此由“幕后”走到“台前”。
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明厨亮灶”餐饮单位8532家,占持证餐饮主体总数的38.72%,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排名全省第一。其中,实施“明厨亮灶”的学校食堂有615家,占全市学校总数的30.26%。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群众参与监督、企业诚信经营、政府高效监管”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加工行为“晒”出来 变“关注力”为“监督力”
“厨师工作时有没有出现违规的情况,厨房清理得干不干净,洗菜的阿姨认不认真,切菜的师傅有没有穿围裙、戴口罩,垃圾有没有乱放,这些都可以从视频直播里看得出来。”据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鼓励餐饮单位建设“透明厨房”“视频厨房”“网络厨房”。
“透明厨房”是指餐饮服务单位采取透明玻璃幕墙、隔断矮墙、设置参观窗口等有效方式,使消费者能够直接观看到餐饮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视频厨房”是指餐饮服务单位在食品加工制作场所安装摄像设备,通过视频传输技术(无线或有线)和显示屏,使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消费者能够适时观看餐饮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网络厨房”是指餐饮服务单位将食品加工制作区域的视频监控影像资料传输至互联网,监管人员和消费者能够通过登录网络或使用手机终端等方式在线观看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制作全过程,实现远程监督和监管,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
去年以来,市第三实验小学、鲤城区第二幼儿园、丰泽区实验幼儿园、丰泽区机关幼儿园、清濛实验小学等中心市区二十多家学校食堂,以及金星大酒店、集集小镇、不二斋、85℃、牛公馆等餐饮机构已完成“明厨亮灶”工作,并将学校食堂后厨的实时视频接入我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上,供市民点击查看。
“厨房的监控视频传上微信公众平台,这相当于给了餐厨工作人员无形的压力,令他们更加注意餐厨卫生。”我市一所学校的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后厨公开化有效激励了餐厨工作人员认真工作,保证食品安全,实现了对餐厨工作人员操作的实时监控,学校厨师团队也将更好管理,更为有序。
“实际上,‘明厨亮灶’的推行是我市对于餐饮监管模式的一次探索,它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力’转化成为参与食品社会共治的‘监督力’,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由虚到实,从无形向有形转变。”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明厨亮灶”工程,不仅可以提振公众餐饮消费信心,还可以增强餐饮单位自律意识。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几个试点单位已初步形成了消费者共同参与餐饮服务监管的良好格局。
实施范围扩展至 网络订餐等新兴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市将推进“明厨亮灶”建设进一步实现提质扩面,力争在2017年实现全市“明厨亮灶”餐饮单位数量突破1万家,同时逐步扩展“明厨亮灶”所涉及的业态。
据介绍,为扩大“明厨亮灶”的建设成果,今年,我市将把“明厨亮灶”的实施范围从学校食堂、星级酒店、大型餐馆等业态扩展至网络订餐、企业食堂、外烩活动等新兴业态上。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结合泉州“智慧城市”规划(2014-2020年)和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将“明厨亮灶”纳入食品药品监管智能平台的建设体系,依托云视频技术,实现对全市“明厨亮灶”建设情况的统一展示、实时监督、综合运用。在大数据平台上,“明厨亮灶”相关信息可与量化分级管理、风险等级评估、信用分级管理等信息对接,为基层监管人员开展“风险防控、精准打击、智能监管”奠定技术基础。
今年将开展超1万批次 重点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监测
为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今年,我市正部署创建460个“明厨亮灶”示范街、示范店和示范校,20个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乡镇(街道),开展重点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监测1万批次以上。
据悉,“明厨亮灶”示范创建项目包括在餐饮密集街区、城市综合体、美食城、小吃街创建“明厨亮灶”示范街10条;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食堂创建学校“明厨亮灶”示范点100个;在中小型餐饮单位创建“明厨亮灶”示范店350家。
创建活动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每条“明厨亮灶”示范街补助3万元;每个学校“明厨亮灶”示范点补助资金1万元,每家“明厨亮灶”示范店补助2000元;同时鼓励县级财政安排配套经费支持“明厨亮灶”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明厨亮灶”示范项目拟于今年10月底完成创建并由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场监管局)进行自评验收,今年11—12月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项目情况进行抽查、通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