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岁时民俗
新春忆旧俗
来源:东南早报 2009-01-23 07:26 阅读人数:1

 

    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旧时泉州关于年兜和春节的习俗亦十分隆重精彩。虽然现代人已经有了更新式的过年方式,但似乎从旧俗中,我们更能感觉到真正的年味。  

 

 

    

 

【蒸碗糕】

 

    由来———蒸碗糕寓意有二:一是蒸碗糕得先“发”,就是发酵,象征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第二是“笑”,碗糕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自己向四周绽开,闽南人称之为碗糕“笑”开口,象征全家欢欢喜喜笑嘻嘻,碗糕“笑”得开就预示来年生活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关于蒸碗糕的回忆(苏晓红44岁)

 

    旧时,闽南乡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碗糕、松糕、菜包等吃食用于祖宗祭祀。苏晓红记得小时候,一近年关,村里人见面的问候就不再是“吃了吗”,而是“蒸上了吗?”一闻见哪家的灶间里飘出了碗糕的香味,大家也都爱凑进去看看这家的碗糕“笑”得开不开,若是这家碗糕“笑”得好,看的人似乎也沾上了喜气。

 

    虽然回忆甜蜜,但苏晓红小时候其实最不情愿的也是跟着大人蒸碗糕,因为碗糕的米浆磨好发酵后,要时刻关注发面的情况,心细的父亲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让她掀开“穿着”母亲棉衣的米缸,去看看发面的程度,有时在深更半夜发好了,一家人也不得不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张罗着开灶蒸糕,虽然都不情愿,但只要一开锅,家里的每一个都恨不能挤到最前面去看看自家的碗糕“笑”得怎么样,若是碗糕“笑”得好,全家也不免要高兴上好一阵,点“花”的劲头也特别足,若是“笑”得不够开,家里人对点“花”也就没了干劲。

 

【过年饭】

 

    由来———除夕晚上,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饭上压有红橘、红蛋、年糕、硬币等,并插有“春枝”,象征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关于过年饭的回忆(董珍36岁)

 

    也许因为旧时人们的家中大多不宽裕,所以总是格外渴望生活富足。董珍记得,在她童年时,每当过年,年夜饭起锅时,母亲总要用碗钵盛上满满三钵饭,分别压上一个最大个的碗糕,再在碗糕上插上红纸扎成的“春枝”,分别放在家里的灶台、大厅和卧房里。后来,家中生活宽裕了,母亲准备过年饭时,还会放上一些芋艿和鸡蛋,说芋艿是护子护孙的,而鸡蛋是代表团团圆圆的。

 

    记得有一年,她上床时不小心打落了床头搁板上的过年饭,母亲惊得赶忙又去煮上一锅,满满地放上,口里还不停地求拜着天地仙公一定要保佑来年家中能富足、有余。从此以后,每年大年夜上床她都格外小心,生怕再打翻了饭,真会像母亲说的那样,“来年吃不饱”。

 

【跳火盆】

 

    由来———跳火盆主要流行于晋江地区,安海尤甚,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的火堆,凡家中男子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就是男婴也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关于跳火盆的回忆(黄誉清35岁)

 

    黄誉清从小在安海长大,在他的记忆中,关于童年春节最鲜明的记忆就是每年年夜饭后家中的男人们围着爷爷燃起的火盆跳来跳去的开心场景。

 

    每年除夕这夜,父亲便会在家里的大小门,炉灶、米桶等处贴上春联;吃过年夜饭,爷爷就会在大门口点燃干地瓜藤,待火焰冲天时,家中的男人们便依次从火堆上跨跳而过。爷爷还会兴冲冲地抱着弟弟来回地跳,希望家中来年能再添个小孙子。大人一边跳,一边念道:“跳火堆、火拉轮,公担金,婆担银,担卡无块憩,担来阮灶厨下。”孩子们则有另一首歌谣:“大人跳入来,年年大发财。小孩跳出去,欢喜无顾忧。你那跳过东,五谷吃不空,我那跳过西,钱银就归厝内……”

 

    火盆熄灭后,母亲还会用瓦片铲些火灰放入灶膛,这样可表示新年有旺气、好财气。接着,父亲就会把房屋打扫一遍,因为从明天起到初三不能扫地。而且,扫地时父亲说要从外向内扫,表示钱财不外流。

 

【放鞭炮】

 

    由来———放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关于放鞭炮的回忆(陈志东39岁)

 

    旧时年俗虽多,但对于陈志东他们这一辈的男人来说,最快乐的过年的回忆非放鞭炮莫属。

 

    时隔多年,陈志东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鞭炮没有牌子,就是一个草纸包着六串手掌长的小炮串,一包三毛六。为了能在过年时买上这样一包小鞭炮,陈志东和小伙伴们要攒上小半年的零花钱。攒钱时,总是要不时地数数钱,每当一边数钱一边想着揣着这些零头碎角去村口的小卖部换回一包小鞭炮,难以言喻的快乐也会像鞭炮一样在陈志东的心中轰然炸开。

 

    等到真正买到了小鞭炮,男孩子总少不得要“闭关”一两天,在家里细细地从炮串上拆下每一个小炮杆。等到初一,男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奔出门放鞭炮,胆子小的就把鞭炮放在石头房的缝隙里,拿着香去点,胆子大的直接一手拿香一手拿炮,炮炸了也不撒手,毕竟,在那个时代,有着一手炮灰的男孩才是真正的“勇士”。虽然这些年闽南的“年味”已淡,但从下面这段妙趣迭出的顺口溜,我们仍能看出,曾经的闽南新春,是何等的热闹与欢欣……

 

    初一场(摆开娱乐场),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

 

    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

 

    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妇女开始织布),

 

    初七七元(取菜、果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

 

    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

 

    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螟,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除夕贴春联

 

    张贴春联是中国人普遍的习俗,张贴时间一般是除夕,有的会提前一两天。春联是由桃符衍化而来,渊源甚为古远。泉州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据说是南宋时泉州知府王十朋所题:“万里和风生柳叶,五陵春色泛桃花。”

 

    ◆“年兜”祭祖

 

    泉俗认为“年兜”日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日中午,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做敬奉,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跪拜祖先,祭礼即告完成,俗称辞年。

 

    ◆合家“围炉”吃年饭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初一禁忌

 

    为求新年大吉大利,初一这天禁忌不少:如不打骂小孩、不与人吵架、不讨钱追债、不扫地(因为是日要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不赤足(避免行走时脚被刺伤流血,不吉利)、不操刀切物(须刀切的食物,应于除夕日准备周全)、避免打破碗碟等餐具(如不慎打破,须将碎片投入井中,怕一年福气被破坏)、夜不熄灯(寓祥光永驻之意)。

 

“年兜”祭祖用的丰盛菜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