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泉州跳鼓
民间舞蹈跳鼓在泉州地区广泛流传,但各县(市、区)的表演内容、风格、形式略有不同,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鲤城跳鼓和南安诗山的凤坡跳鼓等。 鲤城跳鼓,内容表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情节。表演者一般6-8人,分别扮作鲁智深(持木鱼)、阮小二(持鼓槌)、孙二娘(持会旋转的扁鼓)、燕青(...
查看详情 -
泉州踢球舞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踢鞠”、“蹴鞠”,我国古代的“蹴鞠”即“踢鞠”,原为一种军事体育运动,汉以后逐渐流入宫庭和贵族官宦之家,并以单纯军事体育游戏运动,逐渐向竞技“蹴鞠”和“蹴鞠舞”两方向上发展。如唐宫庭“蹴鞠”比赛已设置了球门、球网、裁判等,形成了类似现代足球运动...
查看详情 -
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是迎神赛会、喜庆最为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 火鼎公火鼎婆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清乾隆《泉州府志·民俗》中所载:“八抬”神像。“其疾如风”;“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岂即‘逐疫’二字讹...
查看详情 -
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打七响” 、“打花绰” 、“乞丐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 拍胸舞以赤膊拍胸为主要特点。从舞蹈者别具一格的草绳头箍、赤膊上身及粗犷之舞步诸方面考察,专家认为乃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蛇为闽越人的图腾崇拜物。舞者头上特别箍上一个草绳箍,形似蛇,把稻草扎成...
查看详情 -
唆啰嗹
“唆啰嗹”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行进间的民间舞蹈。舞队一般由十至几十人组成。队前开道并作联络的是丑扮的“铺兵”,肩上的扁担,一头吊着盛酒的新尿壶,另一头吊着草鞋和猪脚,手敲铜锣;接着是二至四名“妆人”(妆扮人物,又称“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杆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后是四管乐队;四壮汉...
查看详情 -
彩球舞
《彩球舞》系由唐、宋宫廷“蹴鞠”传入民间,演变而来。也有认为源于宋元南戏泉州梨园戏古剧《李亚仙》中的“亚仙踢球”。
查看详情 -
凤坡跳鼓
“凤坡跳鼓”是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三日该村迎神“割火”时表演,参舞者甚多。最早通常以“公娶婆”的形式出现,后增加了生、旦、彩旦、丑等角色。动作以踏跳、蹦踢为主,主要动作有“魁星踢斗”、“仙童照面”、“绞脚跳”、“琉璃吊拍”、“后按鼓”、“轮鼓”等。音乐以打...
查看详情 -
五梅花舞
“五梅花舞”是道教“道情”中的一种宗教舞蹈。一般有9人,先由主行(道教“中尊”)持花(有的执如意、帝钟等)上场唱“三春天地风光好”的曲子,接着8人各按次序手托莲花灯成对上场,唱欣赏春天各种美景的词句,以后依次表演3人舞、5人舞、7人舞、9人舞。至9人舞时,主行唱“海反”词(龙王上天献宝),唱毕,穿...
查看详情 -
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有一车鼓公和一车鼓婆抬着一个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颠颤进退的对舞表演;有一老头打大鼓,两小生打小鼓,一车鼓公打铜锣,一车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车鼓公打大鼓,车鼓婆敲铜钲的队舞表演;有将大鼓置于架上,配以钟、锣、钹、大吹,二人扮丑、旦,执扇子的双人舞表演;有将鼓...
查看详情 -
鼓坠舞
“鼓坠舞”主要流行于永春县。表演时队伍最前面的一人手持小钹,随之是肩挑南鼓、敲磬的正副鼓手,后面依次是铜钲、小锣、黄凉伞,最后是管弦乐队。动作融入“太祖拳”的某些动律,甚至采用其名称,如“请步”、“三战步”、“人字打”、“青龙滚水”、“画眉踏架”等。小钹手在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以至该舞蹈的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