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民间工艺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来源:市文广新局 2016-09-21 17:35 阅读人数:1

  洛江区罗溪的十音铜锣打制为民间手工技艺类项目,在全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十音铜锣分别由10个内径8公分、外径11公分、厚度约1毫米的帽型铜锣组成,他们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左手拿着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也可将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节,10个铜锣分别敲出 6 7 1 2 3 4 5 6 7 1 十个音节。 

  十音铜锣打制由“打铜”始祖黄瑞台研究发明。黄瑞台,泉州罗溪人,大约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因遭人贩子拐骗,被贩卖到广东省潮州。其养父是个打铜能手,便传授给黄瑞台“打铜”技艺。黄瑞台后来被到两广当按察司佥事的黄仕藻(罗溪镇人)设计营救回罗溪老家。回家后,黄瑞台靠着从广东潮州养父处学来的“打铜”手艺,在罗溪铜寮村开始经营“打铜”生意,铜寮村也由此而得名。从此,“打铜”制作技艺便在罗溪镇铜寮村开始繁衍、发展,并逐步扩展到溪仔村、西坑村,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黄瑞台打铜技艺不仅越做越好,而且自行研究发明了“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经历明代、清代、民国的兴盛时期,虽然近几年遭遇冷落,但是十音铜锣制作技艺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是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铜器乐的生产工艺一般都大同小异,但是十音铜锣制作工艺却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主要是制作时的“刨、削”工艺技术堪称独特;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下四管”声音铿锵,十音铜锣声音柔和,是南音乐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是铜乐器里的一朵艺术奇葩。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西方流行、时尚音乐,逐步淡忘传统、古典音乐,造成整个传统铜器乐市场的大量萎缩。目前,罗溪镇铜寮村黄氏后裔中仅剩第十一代孙黄平水、黄火轮兄弟俩分别办厂生产铜器乐 ,黄氏后裔尚有11人会制作铜器乐,仅有3人会制作十音铜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