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分布梅溪两岸。现已发现南朝至明清的古窑址19处,其中宋、元窑址12处,堆积层丰富、窑址范围大,是泉州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主要窑址为南朝的溪口山窑,是福建最早的窑址之一,宋元时期的土尾庵窑、曾竹山、金交椅窑、蜘蛛山窑和童子山一窑,土尾庵窑堆积层厚4.5米;蜘蛛山窑堆积层厚4.6米;童子山窑,长260米,宽140米、堆积层厚1.3米;金交椅窑址遗物散布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这些窑址多见龙窑。器物有碗、盏、盘、军持、瓶、花插、碟、小口瓶、执壶、盆、炉和建材等。釉色种类繁多,主要有绿、青、黄、酱色,有的一器施黄、绿二色,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花捏塑、釉下彩绘等。纹饰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其中绿釉瓷和彩绘瓷是最有特色的产品,二次烧成,胎质若瓦胎,较粗松。童子山宋窑还有在盆内题诗者,为泉州同时期窑址所仅见。草庵宋黑釉“明教会“碗,以及误认为“国姓瓶”的小口陶瓶,均出自磁灶窑。宋元时期磁灶窑产品大量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南亚、西亚的一些国家也发现该地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