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地方戏剧
掌中木偶戏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0:46 阅读人数:1
 
  布袋戏又称掌中木偶戏、指花戏。其源已久,据《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理宗、度宗朝,宫廷盛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

 

  闽南布袋戏之发端,民间相传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闽南秀才粱炳鳞,屡试不第,一日与友人至清源山仙公庙卜梦,仙公在他掌中题“功名在掌中”五个字。粱再次落榜,流落街头说书,因羞于见人,以布帘遮脸,自称是“隔帘表古”。某日,一提线木偶艺人也来听他说书,觉得这说书人语言生动,表现力强,于是建议他手托偶人,边说边表演,并教给他偶人表演技艺,自此闽南有了以手掌操作的偶人戏。因偶人的躯干是用布做成的“人仔腹”,形似布袋,所以叫布袋戏。或说它戏具简单,只用一只布袋便可游乡串街演出,故称布袋戏。

  因文献缺乏记载,泉州明代布袋戏的活动情况,已无踪迹可追寻。

  布袋戏在泉州流传,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乾隆《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在清代,泉州府属5县都有不少布袋戏世家。

  据艺人代代相传,布袋戏先在泉州府属5县繁衍,再由泉州传入漳州一带。因各仿当地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而成不同的派流。大体而言,泉州一带的称为“南派”;漳州一带的称为“北派”。南派的表演程式是仿效当地的“嘉礼”戏,形象由大改小,以指掌表演,称作“木偶掌中帮”,而仿照梨园戏表演科步的称作“梨园掌”。北派表演程式主要采用京戏, 故称作“京班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