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泉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政策解读
来源:泉州市科技局 2021-05-27 16:28 阅读人数:1

  一、起草背景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福建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等国家省部级新材料发展规划,引导“十四五”期间我市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订,编制完成《泉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把握重点

  《规划》起草过程中,突出把握了三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与国家政策要求相衔接。根据国家和福建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高端一流,坚持高质量发展,将国家和省政府新材料发展有关要求落实到《规划》中。

  二是注重符合实际和可操作性。贯彻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立足泉州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从人才、项目、平台、企业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方案。

  三是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新材料产业涉及领域宽泛,《规划》突出新材料重点领域、重点子行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力争在细分行业中形成比较优势,构建竞争有序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括基础环境、总体思路、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大部分。

  (一)关于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补短板、强优势、促提升”的总体思路,高端定位、对标一流,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以突破新材料重点领域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人才、项目、企业、园区、质量标准为支撑,大力实施人才智力培育、项目创新示范、领军企业培育、特色集群布局、质量标准提升、招商项目推进等“六大专项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

  二是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高端一流、坚持市场导向、坚持集聚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坚持开放发展”五个基本原则。

  三是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幅15%以上。重点新材料细分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3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占5 %以上,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关于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结合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确定优先发展新材料的六个领域:“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石墨烯材料”;重点培育新材料的六个领域:“高性能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新能源材料”、“超高温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新兴功能材料”。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注重原始创新,加快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做好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布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新材料国际竞争力。

  (三)关于重大工程。按照建设新材料产业强市的目标定位,聚焦人才、企业、项目、园区等关键要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坚持“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智库支持”的运行模式,组织实施好六大专项工程,推动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材料人才智力培育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激励等更加有力的举措,既引进“高精尖缺”境外人才,又注重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打造新材料高端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在创新能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新材料项目创新示范工程。在基础条件好、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效果明显的重点领域,支持培育30个左右在同行业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研发应用示范项目,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协同创新示范、创新平台建设示范项目的培育,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我市新材料优势领域,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整合兼并,打造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四是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工程。依托泉州高新区现辖“一区十园”的整体布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动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构建竞争有序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五是新材料质量标准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认证、品牌培育等对新材料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提升标准化水平,完善认证监管体系,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加强品牌高端化培育,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高新材料产业竞争力。

  六是新材料招商项目推进工程。针对《规划》重点发展领域,本着优势产品规模化、细分化的原则,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提升、对产业链缺失产品进行补充,策划招商项目,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保障措施。在强化发展协调的统筹能力、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推进新材料军民融合发展、深化新材料对外交流合作和加强新材料服务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