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包袱”变为“生态财富”
来源:泉州晚报 2025-07-30 16:08 阅读人数:1

  近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泉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到再生利用,构建起全链条的规范体系。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泉州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随着泉州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旧城改造、新房装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持续推进,建筑垃圾的产量也随之激增。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一些小区的角落成了装修垃圾的“临时栖息地”,不仅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还滋生安全隐患;部分运输车辆建筑垃圾一路掉落,给城市道路“抹黑”;更有甚者,将建筑垃圾偷偷倾倒在河道、农田附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虽然相关部门开展过一系列行动,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也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包袱”。《规定》的出台,正是直面这些痛点,以制度之力让建筑垃圾治理有章可循。

  《规定》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体系,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源头申报、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置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主体和操作规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新规还首次将建筑垃圾细分为五类,标志着治理从粗放式管控转向精细化操作。同时要求装修垃圾定点堆放,改变了以往随意处置的无序状态,有利于集中管理、统一清运。而清运企业需经审批,则从资质、设备、运输路线等方面设定了准入门槛,有助于遏制非法倾倒等乱象。运输车辆安装定位系统的要求,使建筑垃圾流向可实时监控。更重要的是,《规定》强调“再生利用”,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将建筑垃圾从单纯的治理对象转变为潜在的资源宝库,这为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这一《规定》的实施,将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生态环境方面,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守护泉州的绿水青山,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城市形象上,减少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现象,让城市更加整洁有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为泉州的旅游发展和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产业发展层面,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将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不仅能让“城市包袱”转化为“生态财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泉州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还代表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规定》要从纸面走向现实,还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首先,应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建筑垃圾管理知识,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强化执法监管和技术赋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运输车辆和处置场所进行全过程监管;执法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对违规堆放、非法倾倒等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有力震慑;将建筑垃圾管理纳入城市信用体系,对违规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增强制度约束力。再次,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再生利用项目,推动建筑垃圾从“负担”向“资源”转变。

  建筑垃圾治理的精度,直接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温度与质感。《规定》的出台,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关乎环境卫生,更关系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唯有制度设计与执行力度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共治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让泉州的城市环境更加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