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病从口入”,这份食源性疾病 预防指南请收好
来源:市卫健委 2025-07-18 15:19 阅读人数:1

  日头赤炎炎,美食当前莫大意!随着泉州进入湿热盛夏,各类时令瓜果、生猛海鲜、冰爽凉菜成为餐桌宠儿。然而,高温高湿的天气,也正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疯狂繁殖的“黄金期”,食源性疾病进入全年高发季。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6亿人因吃下受污染食物而生病,夏季病例尤其突出。                 为了市民朋友的健康,特为您送上一份详实的“防病攻略”。

  一、夏季食源性疾病“来势汹汹”的原因

  (一)细菌滋生“舒适区”。环境温度30℃-37℃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菌的“生长舒适区”。例如大肠杆菌在37℃下,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若剩饭剩菜、熟肉等在常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细菌可能会肆意生长,甚至超标致病。

  (二)食物腐败“加速度”。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导致食物变质,例如鱼虾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高温下脂肪氧化加速,蛋白质分解,极易产生酸败味;高湿下蔬果表面易附着水分,霉菌等微生物像是获得充足的“能量补给”,极易导致食品腐败、霉变。

  (三)饮食习惯藏风险。贪凉喜“生”:生鱼片、土笋冻、凉拌菜、冰淇淋等,若加工或存放不当,易导致寄生虫、细菌感染。

  二、夏季“食源杀手”需警惕

  (一)“头号通缉犯”——细菌

  1.沙门氏菌:藏身肉、蛋、奶中,人吃了受污染食物,几小时内可能导致上吐下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为脓血或黏液便)、发烧。

  2.副溶血性弧菌:偏爱海鲜,未煮熟的花蛤、牡蛎、虾蟹,受污染的凉拌海蜇是一大重灾区,表现的主要症状是脐周绞痛、腹泻(常呈水样便)。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等。

  3.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奶油蛋糕、熟肉等高蛋白食品,高温下久置危险,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剧烈呕吐等肠毒素中毒症状。

  4.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高危食物:未经消毒的牛奶、生海鲜、冰淇淋等)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感染了易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早产、死胎等。

  (二)“隐形炸弹”——病毒

  1.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污染水源、食物或人传人,儿童老人易中招,呕吐腹泻凶猛。

  2.甲肝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如生蚝、毛蚶)传播,可致黄疸、肝损伤。

  (三)“偷渡客”——寄生虫

  夏季高温,冰爽可口的生腌食品备受欢迎,但这类食品可能含肝吸虫、肺吸虫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幼虫或虫卵习惯潜藏在生的海鲜、肉类、蔬菜中,生食后幼虫、虫卵会在人体内寄生、繁殖,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受损。

  (四)“沉默杀手”——真菌毒素

  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产毒,食物容易变质发霉等。若误食了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腐烂水果等,可能会导致黄曲霉毒素中毒,导致肝脏系统、神经系统损伤。

  (五)“美丽陷阱”——有毒动植物

  1.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周边山区及雨后公园、绿地等可能会有野生蘑菇生长,误采误食风险依然存在。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

  2.发芽土豆(含龙葵素)、未煮透的四季豆(含皂素)、鲜黄花菜(含秋水仙碱),食用后易引起中毒。

  三、权威支招:把好食物“入口关”

  (一)采购要精明

  1.选场所:采购食材应尽可能前往正规超市、百货、农贸市场(如新华路菜市、东菜市)等,避开无证流动摊。

  2.看标签:购买时应仔细查看食物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3.辨品质:选购肉类、海鲜应着重看色泽、弹性等,拒买异味、胀袋、粘滑产品;对于蔬菜水果,应尽可能选购当季、本地水果。

  (二)储存讲科学

  1.生熟分开:生肉海鲜放冰箱下层,熟食、即食放上层,避免交叉污染。

  2.冰箱温度设置:冷藏室≤4℃,冷冻室≤-18℃,定期清理,过期变质食物果断丢掉。

  3.剩菜处理:2小时内冷藏,24小时内吃完,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三)加工须彻底

  1.加工前清洗:双手、厨具、砧板先洗净,生熟刀具、砧板分开。

  2.热菜加工:海鲜、肉类中心温度≥70℃,蛋类全熟,四季豆要煮熟,黄花菜焯水不可少。

  3.冷食加工:制作凉拌菜时蔬菜洗净后用开水焯烫,不用生的海鲜、肉类拌菜,调料(蚝油、花生酱等)开封后应冷藏防变质。

  (四)习惯成自然

  1.卫生饮食有保障:少吃生冷,外出就餐选卫生达标餐厅(查看“笑脸”等级),慎食路边摊。

  2.就餐卫生需重视:学会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必洗手,聚餐时用公筷公勺。

  3.餐具清洁莫忽视:洗净沥干,勿用脏抹布擦。

  4.生活规律强免疫:充足睡眠+适度运动,身体防线更牢固。

  闽南老话讲:“食在泉州,鲜字当头,安字为本!”享受夏日美味的同时,牢记以上要点,严防“病从口入”。若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疑似食源性疾病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保留可疑食物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