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称“打摆子”,曾是我国流行历史久、影响范围广、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目前疟疾仍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仍有约2.6亿例疟疾病例,约60万人因此死亡,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我国已于2021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每年仍有2~3千例因前往国外流行区旅行、务工而感染的输入性病例,偶有重症和死亡报告。
一、疟疾的典型症状。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伴头痛、乏力,容易被误诊为感冒。其中,恶性疟若不及时治疗,短期内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造成死亡。
二、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主要通过携带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极少数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潜伏期通常为7~35天,个别病例可达数月甚至两年。
三、疟疾的重点人群类型。赴疟疾流行区的务工、经商、旅行、留学人员,外籍入境人员,边境口岸居民和从业人员等。
四、疟疾的预防措施方法
(一)出国前:提前准备,防患未然。一是要查询目的地疟疾风险。出行前可以通过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当地疾控中心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查阅目的地疟疾等传染病流行情况,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准备,提高防护意识。二是要备齐防护物资。备好青蒿素类应急药物、驱蚊剂、药浸蚊帐、长袖长裤等防蚊物品以便使用。
(二)境外期间:防蚊灭蚊,谨防叮咬。一是要全方位防蚊灭蚊。院落杂草、各种积水定时清理,避免蚊虫孳生。户外活动时穿上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睡觉时使用蚊帐,关好纱门、纱窗,并配合使用蚊香和电蚊拍。二是要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蚊虫在日落至日出期间最为活跃,建议尽量避免在此期间外出。若必须外出活动,注意加强防护。不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逗留或室外露宿。
(三)回国后:警惕症状,及时就医。一是自我健康监测。回国后1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疟疾感染,若被确诊为疟疾,应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防止扩散传播。特别注意:部分疟疾潜伏期可长达数月,即使回国后两年内出现相关症状,仍需保持警惕并主动告知旅行史。二是就医与献血须知。就诊时需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曾有疟疾流行区(如非洲、东南亚)居住或旅行史,并主动要求进行疟原虫血涂片检测。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6.2.10:一年内曾前往疟疾流行病区者或疟疾病愈未满三年者暂不能献血。
五、疟疾的流行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2024》,全球有83个国家是疟疾流行区,主要流行地区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全球94%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其中病例数较多的国家有尼日利亚、刚果(金)、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安哥拉等。东南亚、南美洲等地的疟疾流行区有印度、泰国、柬埔寨、缅甸及巴西(南美洲)等旅游热门国家。
疟疾可防可治,关键在于科学防护与及时应对。往返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经商、旅行、求学的重点人员要做到“出国前健康咨询,归国后自我监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就诊以保护自己及他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