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石狮市政府 2016-09-19 00:00 阅读人数:1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石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上级驻石有关单位:

  《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已经2016年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石狮市人民政府

  2016年9月18日

  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2016-2020年)

  中共石狮市委社会工作部

  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二〇一六年九月

  目录

  前 言............................................................ (5)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石狮市自然地理............................................ (6)

  二、石狮市社会经济发展........................................ (7)

  三、“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9)

  四、“十三五”期间防灾形势.................................... (12)

  第二章 风险评估

  一、灾害危险性评价............................................ (14)

  二、防灾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 (16)

  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20)

  二、规划原则.................................................. (20)

  三、规划目标.................................................. (21)

  四、规划依据.................................................. (24)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防洪排涝综合体系.......................................... (28)

  二、海岸湿地与防护林工程体系.................................. (28)

  三、石结构建筑防震减灾体系.................................... (28)

  四、防灾减灾生态工程体系...................................... (29)

  五、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29)

  六、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29)

  第五章 重点工程

  一、洪涝与干旱灾害防治工程.................................... (31)

  二、台风风暴潮防灾工程........................................ (32)

  三、防震减灾、避灾工程........................................ (33)

  四、灾害隐患调查与整治工程.................................... (35)

  五、防灾减灾文化教育工程...................................... (36)

  六、智慧防灾与综合减灾系统工程................................ (36)

  第六章 实施保障

  一、加快法制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39)

  二、加强分工协作,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39)

  三、明确工作重点,提升防灾工程建设质量........................ (40)

  四、利用科技成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41)

  五、扩大宣传教育,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41)

  六、开展对外合作,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42)

  附件

  附件1 石狮市洪涝灾害、干旱防治工程........................... (43)

  附件2 石狮市台风风暴潮防灾工程............................... (44)

  附件3 石狮市防震减灾、避灾工程............................... (45)

  附件4 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程................................... (46)

  附件5 石狮市智慧防灾与综合减灾工程........................... (47)

  附件6 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48)

  图册

  石狮市防洪排涝系统现状图...................................... (53)

  石狮市气象灾害危险性空间格局图................................ (54)

  石狮市文物古迹自然灾害风险图.................................. (55)

  石狮市“十三五”防洪排涝规划建设项目空间布局图................ (56)

  石狮市“十三五”应急疏散场所规划空间分布图.................... (57)

  石狮市“十三五”规划滨海湿地防灾工程分布图.................... (58)

  石狮市“十三五”规划村属避风塘建设工程分布图.................. (59)

  前言

  防灾减灾直接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宜居石狮、幸福石狮”的重要内容。为履行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石狮市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根据《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加快石狮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政府部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规划》统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合理安排石狮市各项防灾减灾工程,推进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全面、深入和有序开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专项规划,主要分析石狮市防灾减灾的现状、面临的形势、阐明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明确防灾减灾的风险来源、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是“十三五”时期指导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防灾减灾重点工程立项及审批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范围为石狮市行政辖区。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石狮市自然地理

  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39′52″~24°48′48″,东经118°35′08″~118°46′51″,陆域面积159.92平方千米。陆域与晋江市接壤,北临泉州湾,南临深沪湾,东部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省会城市福州221千米,距泉州21千米,距厦门经济特区97千米。

  石狮市属于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地形以丘陵、平原、台地为主,滨海台地和平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本区位于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强的华南沿海地震带内,区域内的滨海断裂带至今仍在活动,地震活动主要沿海岸线呈北东向条带分布。北部属泉州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西、中、东部丘陵起伏,逐渐向东北、东南缓展至滨海平原。其中,宝盖山海拔210.2m,为全市最高峰;西部的灵秀山海拔174.4m。石狮地处华南褶皱系闽东火山断拗带,位于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的中段,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地貌形态以台地、冲积海积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土壤以红壤、风沙土为主。境内有10条溪河,多为单独入海间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径流量少。地下水资源缺乏但水质较好,工农业及生活用水80%来源于晋江金鸡南渠。

  石狮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季风明显,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21~22℃,1月最高平均气温14.6℃;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0℃(2014年8月1日)。年平均降雨量1270㎜,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干旱、台风、大风等,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石狮市农作物主要为番薯、花生及蔬菜。石狮市海岸线长67.6千米,大小岛礁60多个。岩岸蜿蜒曲折,港湾良多。石狮海产资源丰富、主要海产品200多种,是福建省主要渔业生产区。

  二、石狮市社会经济发展

  石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悠久。唐宋以来,留下了林銮渡、六胜塔、姑嫂塔、永宁卫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蚶江、石湖、浦内、梅林、祥芝等港口就是泉州刺桐港所属“渡头”,与国内外通商贸易。1987年12月,石狮市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置市,1988年9月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现辖凤里、湖滨2个街道办事处和永宁、宝盖、灵秀、祥芝、鸿山、锦尚、蚶江7个镇,25个社区,102个村,2015年初,全市户籍人口32.52万人,流动人口46.24万人,总人口78.76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石狮籍的华侨、华人28万人,分布37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同胞50万多人,旅港、旅澳同胞6.5万人。

  建市以来,石狮发挥区位、产业、港口、市场、侨台、人文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石狮市被列为全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基地,拥有较强的集群优势,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鞋业、体育用品、食品加工、电子、机械、塑料、五金工业等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体系。石狮市先后荣膺中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特色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知识产权强市等称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热土之一。

  至“十二五”末,石狮市生产总值676.5亿元,人均GDP达99558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第17位,连续19年位居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居全省县市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已达到了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石狮城市建设品质迅速提升,全域一体规划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化率78%,率先进入全域城市化阶段,实现了由小城镇向新兴城市的跨越。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改善。民生投入不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0%。目前已实现了全市镇、村间路面硬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中心城区形成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建成四个港口作业区,即石湖作业区、锦尚作业区、祥芝作业区和梅林作业区。其中,祥芝作业区为国家渔业中心作业区,石湖中心港区成为我国内贸集装箱重要码头和进口荒料石的重要集散地。

  三、“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石狮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积极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2013年,石狮市政府成立了石狮市减灾委员会,由市政府领导担任主任,36个相关部门(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民政局,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日常运作逐步规范,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联动、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与此同时,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到乡(街道)、预案到村(社区)、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2.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

  (1)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建成。到2014年底,石狮市累计拓宽、改造和新建东、西区排水沟39.7千米;雪上水闸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排水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西洋滞洪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城区外新建、改造河道32千米;全面完成了河道、排水管道清淤工作,有效地减少了城市内涝压力;基本完成了11座小(一)、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2)沿海岸线的防潮堤建设加快推进。石狮市沿海防洪防潮堤起于蚶江镇水头村,止于永宁镇西岑村,全长 22.91 千米,工程防潮标准为 30 年一遇,治涝标准为 10 年一遇。工程为堤路结合的项目,也是泉州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改善。石狮市现有沿海防护林面积3.362平方千米,初步建立起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适应的、功能较完善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沿海乡镇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基干林带得到改造,有效提高了沿海地区抵御风暴潮危害的能力。

  (4)渔港体系设施不断完善。建成1个国家中心渔港、3个一级渔港(祥芝、东埔、梅林)、3个二级渔港(东店、伍堡、古浮)和2个三级渔港(石湖、锦尚),有效增强了渔港综合功能,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了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5)应急响应与灾后救援能力增强。应急疏散场所的面积及服务能力大幅增加;自然灾害避灾点实现了村村覆盖;基本建立了规范的、适应区域需求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系。

  3.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基本成型

  (1)现代化的气象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气象综合预警中心,建成了覆盖各镇区、海岛的气象自动站网,增强了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水平。

  (2)洪水预报及调度系统初步建成。新建雨水情自动测报站,升级信息与指挥系统;基本建成了集农村电子显示屏和农村喇叭、手机短信和电视插播等多个渠道的气象、水文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3)地震预警系统初步建立。拥有水温监测赤湖台和水位监测赤湖台各1座,地震烈度速报台1座,宏观观测点2个,实现震情速报的图文实时响应,在震后2~5分钟内能给出地震烈度信息。

  (4)重大气象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系统基本建立。修订《石狮市渔业防台风应急预案》,完善海洋观测与预报体系建设,加强海洋与渔业灾害监测预警,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4.孕灾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石窟治理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历史矿山开发遗留的广泛分布的大量洼坑、高陡边坡点,完成了《石狮市废弃石窟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并已经开始实施治理。

  (2)流域水系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完成了全市各主要排水系统的清淤工程,明显缓解暴雨内涝险情;城市绿化、口袋公园建设、水库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

  5.公众防灾意识与应急响应能力显著增强

  (1)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五进”活动,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国家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活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效果显著。

  (2)学校师生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各学校经常性开展不做预先设计的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确保广大师生在应对突发灾害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四、“十三五”期间防灾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石狮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

  1.发展机遇

  (1)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对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更高要求。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宜居、绿色的理念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与防灾减灾需求思想契合,为防灾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支持。

  (3)城市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为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三五”时期,石狮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态势,将直接推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投入,推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4)“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制体系更趋完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和社会参与救灾工作程度大大加深,科技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上述经验,既为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基础,又为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指明了方向。

  2.面临挑战

  (1)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有更强、更大、更密集的趋势。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极端气候事件日趋增多,突出表现在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降水。石狮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自然灾害风险压力将明显增强。

  (2)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石狮市密集的人口、工农业生产设施对自然灾害有放大效应,加大了触发事故灾难和社会事件的风险,给防灾减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3)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与生产投资对土地空间和资金的需求。石狮市的自然资源有限,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保证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4)长期以来,专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各自领域的不同灾种,较少联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壁垒。在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易引发事故灾难甚至社会事件,灾害系统表现为链式反应与综合风险,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快速应急响应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专业领域能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并在顶层设计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二章 风险评估

  石狮濒临台湾海峡,位于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临海,台风风暴潮灾害特别突出,暴雨和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时有发生。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灾害风险评价,明确灾害风险来源、机理、迫切程度与应对需求,是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灾害危险性评价

  1.台风灾害

  台风是石狮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并可能进一步引发暴雨山洪、风暴潮、内涝等次生灾害。根据历史台风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总体上石狮市台风灾害危险性自东部沿海向西逐渐降低,东南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灵秀、湖滨、凤里、宝盖、蚶江及环湾区域,其大部分建成区建设用地标高较低,无法满足相应的防潮标准,风险较高;而祥芝、鸿山、锦尚、永宁及高新区等区域,其现状地面标高虽然普遍高于相对应的防潮标准,但由于这些区域位于沿海地带,综合风险依然较大。

  石狮市已按国家渔港建设规范建成多个大型渔港,防御台风灾害能力相对较强。然而,由于该市海洋渔业发达,仍存在渔港泊位太少、掩护水域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各渔村的小型渔港或避风锚地多数依靠天然避风岙口,未建引堤,也无其他码头固定设施,防台能力极其有限,风险较高。

  2.暴雨洪涝灾害

  石狮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易旱。石狮主要降水的天气类型是强对流天气和台风。根据历史统计,祥芝镇是百年一遇降水的最高风险区,日降水量超过400mm;蚶江镇、锦尚镇次之,灵秀镇、凤里街道、湖滨街道、宝盖镇和鸿山镇的风险最小。但风险最小区域的百年一遇降水量亦超过 200mm,即属于大~特大暴雨级别。

  石狮市地貌形态以台地、冲积海积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从西到东的灵秀山、宝盖山、双髻山、乌龟山和洪厝山等连串低山丘陵,发育了向南北两边分别单独入海的一系列间歇性短小水系,其溪小流短,径流量少,在海潮顶托下,构成一定山洪隐患;城区凤里街道、湖滨街道等三面环山,积水只有往北面泉州湾排泄,易发生局部内涝。综合上述情况及历史灾情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石狮市的暴雨洪涝风险整体较高。

  3.地震灾害

  石狮市位于地震活动相对较强的华南沿海地震带内,区域内的滨海断裂带至今仍在活动;同时,该区域与强震区台湾仅一水之隔,经常受到台湾强震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福建省区划,本市祥芝、鸿山、锦尚、永宁四个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属我国8度抗震设防区,其余位于0.15g范围,属7.5度抗震设防区。但目前石狮市不满足抗震要求的房屋建筑(特别是抗震能力较差的石结构房屋)仍然较多;加之中心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大,地震次生灾害的隐患较多,避震疏散场所服务能力不足,地震灾害风险较高。

  4.干旱灾害

  虽然石狮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例很小,但近十年来石狮市时常发生区域性的夏伏旱和秋冬连旱,对城市居民生活与市政园林生态用水威胁很大。计算表明,石狮市总体上属于干旱高风险区,其中灵秀镇、凤里街道、湖滨街道和永宁镇是干旱风险特别突出区,宝盖镇和锦尚镇属于风险次高区,蚶江镇、鸿山镇和祥芝镇属于风险较低区。

  二、防灾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

  1.台风灾害防御体系

  防范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巨灾风险,必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并重点依托海岸湿地、防护林等天然屏障。石狮市沿海基干林带与农田、道路防护林网存在诸多问题,如断带多和宽度不足(断带类型主要为开发区、居民点和港口码头等不宜造林的地带)、部分林龄过大(部分营造于上世纪50~60年代,现已进入成、过熟龄阶段)等。这导致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防护效能下降,达不到台风防范要求。

  石狮市的海岸带除了各型港口、防洪堤、海岸公路以外,还有5段滩涂湿地,其中部分泥沙质岸段已经受到台风风暴潮的严重侵蚀,必须通过种植红树林和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来防护。

  目前,石狮市的大中型渔港建设基本可以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但沿海渔村的小型渔港或避风锚地还存在建设不规范、防御台风灾害能力较低等问题。这些零散分布的村属渔港虽然停泊的船只小,但是数量多,没有设防措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薄弱点。需要政府协助进行规范建设,提升其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2.洪涝与干旱灾害防御体系

  石狮市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洪涝、干旱问题胁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近年实际情况来看,在短时强暴雨过程中,由于灵山沟排水能力不足、蓄滞洪区建设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湖滨街道、凤里街道以及鸳鸯公园、石狮市日报社、石祥路、八七路等低洼地带的内涝仍然比较严重。石狮市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可基本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是在枯水年份,会出现缺水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制约石狮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规划、系统、科学地布局。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变治水思路,统筹兼顾内涝与干旱的防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作为水安全问题新的解决途径。

  3.地震灾害防御体系

  据调查,石狮市现存石结构的房屋 4 万多栋,面积达 1110 万平方米,居住人口 23 万人。这些石结构房屋仅能勉强满足基本烈度7度区的三级抗震设防要求。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心区的旧屋区抗震能力差、密度大、疏散空间严重不足,地震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较高;祥芝、鸿山、锦尚、永宁四个镇的大量乡村石结构房屋达不到该区防震标准;还存在一些在石结构房屋上违章加盖的楼层,其风险更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石结构房屋改造和应急疏散的对策。

  另一方面,石狮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非常大,低矮石结构房屋、密集高层建筑交错镶嵌,城市绿地、广场等可应急疏散空间相对较少,如何进行应急避难所的空间优化规划和能力建设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4.城市孕灾环境

  截至 2013 年底,据调查全市还有废弃石窟193处,总面积250万平方米,最大深度80米,边坡最高达75米,一些凹陷深坑内大量积水形成水塘。这些石窟不仅破坏自然景观,也留下严重安全隐患。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查治理。

  市内公园、城郊耕地与道路两边大量的裸露地表导致的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与排水涵管,并间接导致洪涝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文化遗产防灾能力

  石狮的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都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古迹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资源,其防灾投入少、效益显著。本市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灾害为雷电、地震、大风、风暴潮以及干旱引发的火灾等,其重点是防雷、防震和防台风风暴潮。目前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国家级3个,省市级17个,其中石质结构的六胜塔、姑嫂塔等重点文物需要进行防震等级专业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予以加固,还要加强防雷措施,以应对地震和雷电灾害;林銮渡要加强防风暴潮措施;所有古迹遗址都要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

  6.民众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防灾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石狮市部分中小学的地震防灾教育与应急演练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需要进一步普及到其他各类学校,并向包括暂住人口在内的所有民众辐射,对台风、风暴潮、洪涝等其他灾害也要加强综合风险教育并建立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络。

  7.防灾减灾综合应急管理系统

  根据灾害形成过程机制,集成气象、水文、海洋渔业、交通、城市管理、通信、广播电视、地震、公安消防和医疗等多专业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是未来科学减灾的重要技术保障。针对目前各个部门各自相对独立建设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现状,有必要在减灾委员会指导下,建设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石狮市未来灾害情景,多部门联合制定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部门责任、分工与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构建依法防灾的体制基础和信息化管理。

  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立足基本市情,充分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理念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小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趋利避害

  坚持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创建绿色、开放、宜居的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2.预防为主,防抗结合

  促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综合防御与风险管控;立足市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3.多规合一,全域统筹

  做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实施全域空间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建立各部门、各区域协同配合的灾害防御联动机制。

  4.依法防灾,科学应对

  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应对程序;尊重科学,注重创新,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性。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坚持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灾害防御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和救灾中的积极作用。

  三、规划目标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十三五”时期石狮市防灾减灾的总体目标: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更加顺畅。整合减灾委员会与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减灾与应急管理委员会,面向综合减灾、灾害链减灾,实现统一指挥;协同各相关专业部门的应急预案,形成预案网络体系。

  (2)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坚实。通过溪河生态整治、水库周边绿化与环境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使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完善现有海堤建设,连接沿海防护林、海岸湿地与渔港,构成完整的台风风暴潮防范体系,确实保证30年一遇防潮标准;解决老旧、风险高的石结构建筑以及文化遗址的防震减灾问题,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覆盖60%常住人口,能够抗御7.0级地震灾害。

  (3)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更加全面。综合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整合各个部门的预警系统,建立统一的综合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4)灾害应急救援更加快速有效。每个社区、行政村、企业和学校至少配备3名快速响应信息员,将政府的防灾应急体系延伸至社会基层,建立覆盖全市常住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支撑体系。建立装备配置齐全、训练有素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强地震救援队标准训练场地建设,基本形成应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5)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更加强化。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高,政府防灾决策思维从救灾为主向防控灾害风险为主转变。社区、行政村和企业制作完成自然灾害风险挂图,建立水库、危房、加油站、放射源、生命线工程等对象的属性清单;全面摸清所有医院、应急避难所、自然灾害避灾点等防灾基础设施的服务支撑能力,构建主要自然灾害基础数据库。

  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2020年)

  项 目

  目标与指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建立综合减灾与应急管理委员会

  建立预案网络体系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

  防洪标准20年一遇

  防潮标准30年一遇

  排涝标准20年一遇

  应急避难场所覆盖60%常住人口,抗御设防烈度7.0度以上地震灾害

  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的综合预警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每个社区、行政村、企业和学校至少配备3名快速响应信息员

  整合防汛、地震等部门的救援力量,建立装备配置齐全、训练有素的专业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形成应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常住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支撑体系全覆盖

  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在乡村、社区、学校和企业普及自然灾害风险挂图

  政府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向风险防范转变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年第二次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2008年修订,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3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务院令〔2009〕552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务院令〔1991〕86号,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9)《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2003〕394号)

  (10)《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办函〔2012〕149号)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

  (12)《2015-2030 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2015年3月20日)

  (1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版)》(国办函〔2016〕25号)

  (14)《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15)《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29日公布施行)

  (16)《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闽政〔2013〕128号)

  (17)《福建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闽政〔2006〕13号)

  (18)《福建省地震应急预案》(闽政办〔2013〕113号)

  (19)《泉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泉政办〔2013〕263号)

  (20)《泉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泉政办〔2015〕4号)

  (21)《泉州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泉政文〔2005〕64号)

  (22)《石狮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狮政综〔2014〕104号)

  (23)《石狮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狮政〔2005〕综86号)

  (24)《石狮市地震应急预案》(狮政办〔2014〕63号)

  (25)《石狮市渔业船舶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狮政办〔2013〕22号)

  (2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3日)

  (27)《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6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28)《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狮政综〔2016〕82号)

  (29)《石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石狮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狮政办〔2015〕93号)

  (3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报,2014年3月16日)

  (3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 〔2011〕55号)

  (32)《福建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闽政办〔2016〕68 号)

  (33)《福建省防灾减灾“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闽政〔2011〕59 号)

  (34)《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泉州市晋江下游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泉州市政府,2010年10月20日)

  (35)《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泉州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表决通过,2016年1月20日)

  (36)《泉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泉政文〔2012〕277号)

  (37)《泉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泉政文〔2012〕301号)

  (38)《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泉政文〔2013〕98号)

  (39)《泉州市防灾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泉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10月)

  (40)《石狮市全域一体空间统筹规划》(狮政综〔2016〕82号)

  (41)《石狮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石狮市人民政府,2013年6月25日)

  (42)《石狮市水资源与水利规划》(石狮市水利局,2014年8月20日)

  (43)《石狮市废弃石窟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石狮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3月)

  (44)《石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石狮市国土资源局,2005年12月)

  (45)《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防灾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狮政综〔2012〕11号)

  (46)《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沿海五镇石结构及危险房屋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狮政综〔2013〕132号)

  (47)《石狮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狮政综〔2013〕168号)

  (48)《石狮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11~2030)》(狮政综〔2013〕)

  第四章 主要任务

  根据石狮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以下六项任务:

  一、防洪排涝综合体系

  在石狮市全域空间规划框架基础上,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完善本市综合防洪、排涝防御体系,努力建设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石狮市水资源不足问题。以2020年末市域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0%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二、海岸湿地与防护林工程体系

  完善兼具交通、避风、防潮与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沿海台风风暴潮防御体系,防潮标准达到30年一遇的水平。以可持续发展、自然和谐为基本理念,以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保护和发展、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农田林网和城乡绿化美化为重点,构筑石狮沿海绿色屏障。

  三、石结构建筑防震减灾体系

  科学应对本区地震灾害风险,到2020年,实现石狮市整体具备综合抗御烈度7.0度以上地震灾害的能力。完成防震减灾规划并及时修订地方防震减灾标准,新建工程全部实现抗震设防。已有石结构建筑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完成地震灾害评估并制定详细应对措施,解决老旧、风险高的石结构建筑以及文化遗址的防震减灾问题。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重点完善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覆盖60%的常住人口。

  四、防灾减灾生态工程体系

  全面完成剩余石窟的回填整平和生态绿化工作。加快推进老城区、石结构房屋集中区、学校、大型工矿及其周边区域的孕灾环境整治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存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五、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等途径进行减灾宣传,充分利用音像、影视、宣传画册等手段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市图书馆、少儿馆、乡村和社区老人活动室、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大型商场、街巷等场所进行宣传和知识普及;加强学校、企业和社区的应急演练,增加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提高基地的服务能力。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在风险教育与减灾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防灾公共意识,培育风险预防文化。

  六、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常态化的监测预警。全面推进智慧减灾工程,在“十三五”期间,依托石狮市地理空间框架与智慧石狮建设,着手规划、设计并建设石狮市综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着眼于区域极端自然灾害风险情景,重点完成全市城市孕灾环境调查与治理工作,建立水库、危房、加油站、放射源、生命线等对象的属性清单;全面摸清本市所有医院、应急避难所、自然灾害避灾点等防灾基础设施的服务支撑能力,构建主要自然灾害基础数据库,完成覆盖所有社区、行政村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的灾害风险图,建立覆盖全市常住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支撑体系。建立灾害链综合预测预报系统,将气象、地震等灾害预警信息转换为个性化的防灾、避灾措施,在 “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预警信息推送到社会管理的末端,实现高效、精准的防灾减灾。建成装备配置齐全、训练有素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强地震救援队标准训练场地建设,基本形成应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第五章 重点工程

  一、洪涝与干旱灾害防治工程

  ——引进海绵城市的理念,科学、系统规划。突破传统“以排为主”的治涝理念,坚持“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的新理念,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根据生态优先原则,统筹考虑雨洪、绿地、公园、农田、林地、水系等资源,系统地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美丽乡村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相结合,完成《石狮市海绵城市与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2017~2026)》规划编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及具体实施方案,科学、有效地解决石狮市水安全问题。

  ——采用多措并用手段,构建综合防洪排涝体系。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综合治涝,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应用水量平衡方程式进行蓄水排涝计算,科学管理闸门开关,提高防洪排涝的应急管理能力;通过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石狮市排涝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防洪(山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疏通拓宽重点河流、小流域,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水头大(2)型泵站及翻建中型水闸,完善水头排涝枢纽;拓宽及整治上浦排洪道、雪上沟河道;增设城区滞水塘、调蓄池;重点建设苏厝滞洪区,完善雪上滞洪区。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下沉绿地,消纳自然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通过建设人工湖、建设工业园区、居住小区景观水面等方式来增加水面,提高适宜水面率超过10%。

  ——综合采用缓蓄和截流方式进行山洪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山洪对下游的压力;在上游截流山洪水,尽可能做到高水高排,从源头上减轻市区防洪压力。沿西环路建设灵山沟截洪沟,采用高水高排方案,从源头截流灵秀山山洪,解决城区西区的内涝问题;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水流控制,在非洪水期保持上游来水进入城区,满足城区内生态及景观等用水需求。

  ——干旱及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水源建设工程。在赤湖水厂蓄水池前设岔管引水蓄至地面水池作为石狮市应急水源,建设应急水源库容405万立方米。对现有11座水库进行清淤扩容与库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以及生态用水水源地的功能,解决干旱时期石狮市市政园林、环卫、农业灌溉等生态用水的需求。

  二、台风风暴潮防灾工程

  ——依托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完善防护林体系。充分利用村道、田埂、沟塘两边空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改造现有防护林体系,更新老头林、防治病虫危害、补植加密稀疏林冠,提高基干林带防风固沙能力,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实施海岸滩涂湿地防灾生态工程。根据岸线性质,因地制宜,分段分类型进行风暴潮防灾工程建设。综合保护治理蚶江镇蚶江海堤、锦江海堤和滨海海堤外面的淤泥质滩涂湿地;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严禁围垦和占用滩涂湿地资源;在沙堤村北部、新沙堤村和古浮湾北段的泥沙质岸段,种植防风固沙先锋沙生植物;修补海堤缺口。

  ——加强渔业安全与村属避风港综合整治。综合整治锦江村、石渔村、沙堤村和浯沙村小型避风港,清理港湾、增加锚固桩墩、警示标识和监控设施。加固海堤,补缺补漏,结合防潮、海岸带保护与海岸带经济、旅游发展,夯实30年一遇防潮标准。

  三、防震减灾、避灾工程

  ——建构城市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避震疏散体系。优化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新建工程设防与在役工程抗震加固改造对策及防灾措施。地震地质不利地段,采用特殊的抗震措施,确保生命线工程在地震烈度的影响下能够安全运行。城市供水、供电燃气采用多源供应,网状配置;供水管网布置、管径、管道接口、水压、消防栓间距等应符合有关抗震、消防的规定。防潮海堤、城市上游水库按抗震有关规范加固设防。电信系统在超设防抗震烈度一度的情况下正常运行。完善救灾干道和疏散通道,设立避震疏散场所和避难建筑。

  ——推行石结构房屋改造、抗震加固工程。抓住国家“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多方筹集资金,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实事求是、自下而上”的原则,解决遗留已久的隐患。根据现有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确定需要加固建筑的设防类别。在抗震加固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重要性需求,采取不同设计使用期限的地震动参数和抗震措施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重要建筑物如历史建筑、较大型公共建筑、学校类建筑、生命线建筑应优先列为加固对象。乡镇地区抗震改造任务较重,资金筹集难度较大,有必要制定抗震加固改造的专项方案,争取列入国家棚改计划。

  ——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编制石狮市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场地的地点、面积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对学校、社区、商场、办公楼、工厂等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应急疏散场所的容量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石狮市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在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等选择地震地质、环境布局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的场地,设置避险标志和指示牌,建设地震避险场所。

  ——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可用性和服务能力。制定应急疏散通道、避难场所日常和紧急使用管理办法;设置应急避难及疏散标示牌,明确群众疏散撤离范围、路线和避难目的地,保证应急疏散通道和场所的可用性;提高避难场所的等级,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扩充和完善市地震应急救援队装备库,适当增加直升机降落点;建立区域化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推广模拟应急演练。

  ——加强历史文化遗址的防灾工作。保护文化和收藏机构及其他历史遗址、文化遗产和宗教场所,重点加强姑嫂塔、六胜塔和林銮渡等海丝遗址的防灾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聘请古建结构鉴定专家对上述石塔进行抗震等级鉴定;聘请旅游资源规划专家对现有石结构房屋集中区进行调查评价,对于有旅游、保护价值的、富有闽南特色的石结构房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立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四、灾害隐患调查与整治工程

  ——完成石窟的回填整平和生态绿化工作。根据废弃石窟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剩余石窟的回填整平和生态绿化工作。

  ——推进孕灾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治理老城区、石结构房屋集中区、学校、大型工矿及其周边的孕灾环境整治工程。

  ——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五、防灾减灾文化教育工程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教育工程。在各学校、街道社区、乡村和工矿建立各具特色的、适应各类受众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市科技馆、少儿馆、图书馆开辟减灾教育专区;根据各个基地的灾害风险特点,推进应急演练的常规化与全覆盖;鼓励公益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加强全社会减灾教育与风险管理。对于灾害中的弱势人群,包括儿童、残障人员、孤寡老人等,要予以特别关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学校、企业、社区等组织积极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高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以简单、透明、易于理解和方便获取的方式传播准确和非敏感性灾害风险、灾患和灾害信息,包括小规模灾害信息,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六、智慧防灾与综合减灾系统工程

  ——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机制。建立以市减灾委员会为基础,综合市应急救援中心和突发环境事件、卫生事件、工业事件的应急部门,建立市综合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明确应急协同联动机制的法律地位。召集熟悉地方情况和各个领域防灾减灾业务的人员,建立地方应急专家组。在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的参与下,制定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机制和相关支持文件,以及可操作性强、流程化的实施方案,实现协调一致的备灾和应灾行动。

  ——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与管理。加强对区域灾害风险模式和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推动将灾害风险评估、制图和管理纳入易灾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作风险地图并建立综合风险管理系统,开发有助于减少灾害风险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适当形式编制和定期更新地方灾害风险信息,包括各个领域和社区到全市的各级风险地图。建立“石狮市防灾减灾专题公众信息网”,并向决策者、大众和社区传播。

  ——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推进各个部门防灾信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有关部门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信息化合作,逐步集成气象、水文、海洋渔业、交通、地震与城市管理等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集成分析与统一指挥。基于灾害链综合减灾的思想,充分利用新兴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集风险管理、应急演练、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平战结合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推动智慧减灾工程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为重点,建立大平台、大数据、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大数据战略,打造政务云、社区云等一批智慧应用云平台;打破体制分隔、“信息孤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灾害链预测预报系统,将气象、地震等灾害预警信息转换为个性化的防灾、避灾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和救灾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包括供水、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医院和其他卫生设施,确保这些设施在灾中和灾后仍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可用性。进一步加强备灾响应,事先采取行动,将减少灾害风险纳入应急准备,确保有能力在各级开展有效的应对和恢复工作。促进定期开展备灾、应灾和复原演习,包括疏散演练,提供适合本地需要的安全住所、基本食品和非食品救济物品。

  ——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增进卫生工作者理解灾害风险以及在卫生工作中运用和实施减少灾害风险方法的能力;促进和加强灾害医学领域的培训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大幅提升基层防灾减灾队伍整体素质。

  上述重点工程的项目见附件与图件。

  第六章 实施保障

  一、加快法制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全面梳理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的防灾减灾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符合石狮市实际的地方防灾减灾实施细则,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权责分明、主体清晰。建立健全灾害核实操作标准,提高灾害救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二、加强分工协作,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组织体系。健全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规划和组织实施流程。尽快建立综合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协同联动机制,落实防灾减灾部门、市、乡(镇)政府责任制,建立防灾减灾工作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防灾减灾协调机制,促使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协同《石狮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和地震、渔业等部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全面推进社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学校等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促进市、部门、和单位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加强石狮市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和专家队伍的建设。切实增强和充分发挥市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功能,建立减灾委专家组并发挥其科学决策支持作用。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保障人员、经费、设备等工作条件。

  ——拓展防灾减灾的多元主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公益基金投入;鼓励企业参加防灾减灾建设,引导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救灾。

  ——拓宽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保险资金多元统一的资金筹措和投入机制。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灾害保险机制建设,加强保险业对防灾减灾作用的政策研究,增加灾害保险险种,鼓励企业和公民参加财产保险,增强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

  三、明确工作重点,提升防灾工程建设质量

  ——加快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加强高风险地区和行业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建设,实施好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台风风暴潮防范、防震减灾避灾等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防火灾、防洪涝、防地震的要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群众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并提升其服务能力,提高居民房屋灾害设防标准,全面提升全市整体减灾能力。

  ——提高防灾减灾工程质量。加强对防灾减灾工程业主的管理,树立人命关天,防灾减灾工程质量第一的意识。通过公开招标,择优确定的防灾减灾工程施工企业;加强工程监理,对工程分项、分部验收,严格标准,实行跟踪、监督、记录、复查或抽查,从技术措施到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好防灾减灾工程质量关。

  四、利用科技成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对重大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健全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做好灾害评估工作,构建减灾救灾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减灾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现有减灾科技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的投入。依托石狮市现有科研力量,积极筹建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完善防灾减灾科研支撑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经济条件,开展城镇群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试点研究;加强对学校、医院和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防灾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预警保护、应急抢修及安全恢复等技术的研究。

  五、扩大宣传教育,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推动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普及教育。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从业人员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各种防灾演习、演练;加强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防灾减灾内容。加强对公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使减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提高社会公众对灾害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大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防灾设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制度,增强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避灾和救灾演练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妇女儿童和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的演练教育工作;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网络,建立灾情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开展对外合作,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通过交流合作提升理念和技术。加强本地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支持对外交流与人员互访,不定期到国内外学习、培训;引进国外在防灾减灾、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与科学技术,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

  ——加强海峡两岸防灾减灾合作。建立两岸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借鉴台湾在防范台风、暴雨、地震等气象和地质灾害影响方面的丰富经验;分享台风、地震等灾害信息,提高石狮市防灾减灾能力与救灾水平。

  附件1

  石狮市洪涝灾害、干旱防治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评估

  筹建

  单位

  石狮市海绵城市与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

  编制《石狮市海绵城市与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2017~2026)》

  2016-2017

  30

  科学统筹规划布局绿色城市工程建设,解决防洪排涝技术标准对接问题,为未来十年的市政建设提供科学指南。

  交通和城市建设局、生态环境保护局

  灵山沟截洪沟工程

  新建截洪沟

  2016-2020

  2000

  高水高排,解决西区的内涝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局

  水头排涝枢纽工程

  新建一个大(2)型泵站、翻建2座中型水闸,完善配套设施

  2016-2020

  15500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

  上浦排洪道改造工程

  河道拓宽、桥梁翻建等

  2016-2020

  3000

  雪上沟拓宽整治工程

  拓宽河道等

  2016-2020

  2200

  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水库周边、西岑溪、梧垵溪、厝上溪、都宫溪、金鸡沟、海沟、东仔沟、俊沟等溪流清淤、拓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

  2016-2020

  6000

  水土保持,抗旱排涝

  容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大坝除险加固及附属设施

  2016-2018

  300

  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子英水闸重建工程

  拆除旧水闸,新建1座4孔2.5×4.5米水闸

  2016-2018

  350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

  石狮市应急水源保障工程

  扩建赤湖水厂,建设应急水源库容405万立方米

  2016-2018

  6000

  增强干旱及突发污染事件饮用水应急保障能力

  防汛综合系统升级工程

  防汛信息系统维护更新;测站增设、更新、维护;防汛设施更新、维护

  2016-2017

  350

  提升防汛应急指挥能力

  附件2

  石狮市台风风暴潮防灾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评估

  筹建

  单位

  祥芝中心渔港扩建工程

  防波堤318米,码头岸线804米,泊位15个,完善通信、导航等配套设施

  2017-2018

  21463

  新增有效掩护水域19.46万平方米

  祥芝镇人民政府

  石狮市梅林一级渔港建设工程

  防波堤950米,码头180米,栈桥3座;陆向回填形成陆域14500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

  2016-2017

  5906

  形成有效掩护水域58.4万平方米

  永宁镇人民政府

  石狮市伍堡二级渔港工程

  防波堤500米及配套设施

  2016-2018

  800

  形成有效掩护水域11万平方米

  鸿山镇人民政府

  石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以沿海基干林带保育和营造为核心,优化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016-2020

  150

  防风护岸,城市绿化

  农业办公室

  石狮市海岸防灾生态工程

  蚶江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淤泥质与沙质滩涂保护,种植红树林与海岸先锋植物(趴地藤本、低矮灌丛、防风林)

  2016-2020

  500

  海岸保护,景观美化与生态旅游

  海洋与渔业局、生态环境保护局、农业办公室

  石狮市村属避风塘整治工程

  治理锦江村、石渔村、沙堤村和浯沙村已有的小型避风港,增加锚固设施和监控设备等

  2016-2017

  600

  护渔惠民,建立纵向到底的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蚶江镇、永宁镇人民政府

  附件3

  石狮市防震减灾、避灾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评估

  筹建

  单位

  现存石结构房屋的防震减灾工程

  加固改造和拆除石结构房屋(本期完成6000幢)

  2016-2020

  8000

  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消除震灾隐患

  国土规划和房产管理局、地震办公室

  防震减灾教育工程

  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教育基地;在农村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2016-2020

  600

  提高民众防灾意识

  地震办公室、教育局

  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公园建设项目

  编制石狮市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将人防与抗震相结合,增加、完善避难公园;扩充和完善市地震应急救援队装备库

  2016-2020

  1000

  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增加避难公园的减灾文化教育功能

  地震办公室、社会工作部、城市管理局

  海丝遗产防灾保护工程

  六胜塔、姑嫂塔增强防雷措施,进行防震水平检测与加固;林銮渡防风暴潮措施;划定遗址保护范围,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并举。

  2016-2020

  1000

  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发展

  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地震办公室

  附件4

  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程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分析

  筹建

  单位

  气象监测保障系统

  升级改造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增加云量云高、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仪,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建立气象装备站网运行监控、维修测试等业务平台和设备保障储备库,提高气象装备保障水平

  2016-2019

  300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提高气象应急保障水平

  气象局

  气象预报预警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完善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指标体系,提高短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完善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为城市内涝预警等专业化预报提供科技支撑;建立覆盖气象数据全流程的统一业务监控系统及配套设施,完善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实现实时和历史数据实时快速检索。

  2016-2020

  200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提高气象业务应对灾害事件能力,建设灾害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实现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安全保障,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共享。

  2016-2019

  300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场馆建设

  建设石狮市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场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防灾自救技能的宣传,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016-2020

  500

  附件5

  石狮市智慧防灾与综合减灾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评估

  筹建

  单位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建立布局合理、配置恰当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与商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物质更新机制;提高物质管理信息化水平

  2017-2018

  500

  摸清区域灾害风险本底,降低暴露性,实现网格化的风险管理

  社会工作部

  社区、乡镇风险制图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制图,实现网格化的风险管理

  2016-2018

  300

  孕灾环境治理工程

  废弃石窟地质环境治理、孕灾环境治理

  2016-2018

  1500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降低灾害风险

  国土规划和房产管理局、生态环境保护局

  应急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集成全市监控视频,建立综合应急管理平台

  2016-2020

  800

  提高应急指挥综合协调能力和支撑快速反应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局(防汛办)、社会工作部、公安消防大队、地震办公室

  市综合应急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机房及网络系统建设

  2016-2018

  2500

  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智慧型的人防、自然灾害多灾种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2016-2020

  3000

  附件6

  石狮市“十三五”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分析

  筹建

  单位

  城市洪涝灾害、干旱防治工程

  石狮市海绵城市与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

  编制《石狮市海绵城市与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2017~2026)》

  2016-

  2017

  30

  科学统筹规划布局绿色城市工程建设,解决防洪排涝技术标准对接问题,为未来十年的市政建设提供科学指南。

  交通和城市建设局、生态环境保护局

  灵山沟截洪沟工程

  新建截洪沟

  2016-

  2020

  2000

  高水高排,解决西区的内涝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局

  水头排涝枢纽工程

  新建一个大(2)型泵站、翻建2座中型水闸,完善配套设施

  2016-

  2020

  15500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

  上浦排洪道改造工程

  河道拓宽、桥梁翻建等

  2016-

  2020

  3000

  雪上沟拓宽整治工程

  拓宽河道等

  2016-

  2020

  2200

  城市洪涝灾害、干旱防治工程

  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水库周边、西岑溪、梧垵溪、厝上溪、都宫溪、金鸡沟、海沟、东仔沟、俊沟等溪流清淤、拓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

  2016-

  2020

  6000

  水土保持,抗旱排涝

  容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大坝除险加固及附属设施

  2016-

  2018

  300

  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子英水闸重建工程

  拆除旧水闸,新建1座4孔2.5×4.5米水闸

  2016-

  2018

  350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

  石狮市应急水源保障工程

  扩建赤湖水厂,建设应急水源库容405万立方米

  2016-

  2018

  6000

  增强干旱及突发污染事件饮用水应急保障能力

  防汛综合系统升级工程

  防汛信息系统维护更新;测站增设、更新、维护;防汛设施更新、维护

  2016-

  2017

  350

  提升防汛应急指挥能力

  类别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分析

  筹建

  单位

  台风风暴潮防灾工程

  祥芝中心渔港扩建工程

  防波堤318米,码头岸线804米,泊位15个,完善通信、导航等配套设施

  2017-2018

  21463

  新增有效掩护水域19.46万平方米

  祥芝镇人民政府

  石狮市梅林一级渔港建设工程

  防波堤950米,码头180米,栈桥3座;陆向回填形成陆域14500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

  2016-2017

  5906

  形成有效掩护水域58.4万平方米

  永宁镇人民政府

  石狮市伍堡二级渔港工程

  防波堤500米及配套设施

  2016-2018

  800

  形成有效掩护水域11万平方米

  鸿山镇人民政府

  石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以沿海基干林带保育和营造为核心,优化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016-2020

  150

  防风护岸,城市绿化

  农业办公室

  石狮市海岸防灾生态工程

  蚶江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淤泥质与沙质滩涂保护,种植红树林与海岸先锋植物(趴地藤本、低矮灌丛、防风林)

  2016-2020

  500

  海岸保护,景观美化与生态旅游

  海洋与渔业局、生态环境保护局、农业办公室

  石狮市村属避风塘整治工程

  治理锦江村、石渔村、沙堤村和浯沙村已有的小型避风港,增加锚固设施和监控设备等

  2016-2017

  600

  护渔惠民,建立纵向到底的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蚶江镇、永宁镇人民政府

  类别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分析

  筹建

  单位

  防震减灾、避灾工程

  现存石结构房屋的防震减灾工程

  加固改造和拆除石结构房屋(本期完成6000幢)

  2016-

  2020

  8000

  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消除震灾隐患

  国土规划和房产管理局、地震办公室

  防震减灾教育工程

  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教育基地;在农村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2016-

  2020

  600

  提高民众防灾意识

  地震办公室、教育局

  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公园建设项目

  编制石狮市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增加或完善避难公园;扩充和完善市地震应急救援队装备库

  2016-

  2020

  1000

  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增加避难公园的减灾文化教育功能

  地震办公室、社会工作部、城市管理局

  海丝遗产防灾保护工程

  六胜塔、姑嫂塔增强防雷措施,进行防震水平检测与加固;林銮渡防风暴潮措施;划定遗址保护范围,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并举。

  2016-

  2020

  1000

  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发展

  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地震办公室

  类别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

  分析

  筹建

  单位

  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程

  气象监测保障系统

  升级改造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增加云量云高、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仪,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建立气象装备站网运行监控、维修测试等业务平台和设备保障储备库,提高气象装备保障水平

  2016-

  2019

  300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提高气象应急保障水平

  气象局

  气象预报预警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完善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指标体系,提高短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完善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为城市内涝预警等专业化预报提供科技支撑;建立覆盖气象数据全流程的统一业务监控系统及配套设施,完善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实现实时和历史数据实时快速检索。

  2016-

  2020

  200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提高气象业务应对灾害事件能力,建设灾害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实现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安全保障,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共享。

  2016-

  2019

  300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场馆建设

  建设石狮市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场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防灾自救技能的宣传,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016-

  2020

  500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总投资

  (万元)

  效益分析

  筹建单位

  智慧防灾与综合减灾工程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建立布局合理、配置恰当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与商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物质更新机制;提高物质管理信息化水平

  2017-

  2018

  500

  摸清区域灾害风险本底,降低暴露性,实现网格化的风险管理

  社会工作部

  社区、乡镇风险制图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制图,实现网格化的风险管理

  2016-

  2018

  300

  孕灾环境治理工程

  废弃石窟地质环境治理、孕灾环境治理

  2016-

  2018

  1500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降低灾害风险

  国土规划和房产管理局、生态环境保护局

  应急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集成全市监控视频,建立综合应急管理平台

  2016-

  2020

  800

  提高应急指挥综合协调能力和支撑快速反应的信息化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局(防汛办)、社会工作部、公安消防大队、地震办公室

  市综合应急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机房及网络系统建设

  2016-

  2018

  2500

  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智慧型的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2016-

  2020

  3000

  防灾减灾文化教育工程

  防灾减灾宣传综合门户网站建设

  集成各个部门的防灾宣传网站,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公众信息门户网站

  2017-

  2018

  1000

  全面增强民众防灾意识

  社会工作部、地震办公室、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

  常态化的防灾应急演练工程

  拨出专门配套经费支持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应急演练

  2016-

  2020

  800

  防灾抗灾产业

  培育防灾减灾文化创意产业

  将防灾减灾文化教育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开发文创产品,扶植相关产业

  2016-

  2020

  800

  促进减灾教育,培育相关产业,具有显著发展前景

  经济局、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工作部

  备注:表中所列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在实施中按权限和程序报批;同类项目之间若有冲突,以有权机关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为准。

  图册(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