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了一批高质量产业空间。为提升入园企业公共配套服务,我市探索“开发建设+招商运营+公私联动”模式,形成园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一体谋划、同步配套、协同提升的新样板。晋江新塘园是晋江经济开发区“一区十四园”之一,先有新塘园,后在新塘园基础上设立晋新社区,是典型“产居融合型园区”,区域集聚5个产业园区、6个住宅小区、123家企业和2.8万常住人口,摸索出一套“社区接管园区职能、配套改善生活品质、零工驿站保障用工”创新做法,形成了“公共服务嵌入产业空间、产业发展反哺公共服务”的双向融合路径,为全市园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社区接管园区服务职能,提升园区治理水平。坚持“园区治理社区化、社区服务园区化”,把社区力量全面延伸到产业园区。一是整合服务团队。由社区聘请物业经理、园区行政经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地块代表”为三级网格员,联动市直部门、小区、产业园区、厂区等多元主体,常态化开展联席会、协调会,一月一会商、一季一调度,累计协调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二是前移政务服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服务群众前沿阵地,整合医保社保、居住证、红色帮办等97项高频服务,推动市直部门力量下沉,做到“园区事、社区办”,累计服务园区职工近2000人次,提升企业和职工获得感。三是联调矛盾纠纷。针对劳资、邻里等多类型矛盾交织问题,创新开设“温情老王”矛盾调解室,邀请法官、检察官、派出所民警、律师轮值进驻,常态化调解纠纷,今年来已成功化解小区、园区矛盾纠纷260余起,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维护园区生产秩序稳定。
二、健全生活配套,提升职工安居乐业水平。聚焦园区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产业服务与职工生活双向提升。一是建设中央食堂。针对“长者食堂用餐少难维持、园区职工多就餐难”等问题,将原本社区筹建的小规模“长者食堂”与园区需求统筹结合,统一放大规模、合并资源。依托新智造产业园让利提供的低价优质场地,由社区投资建设超1700平方米中央食堂,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并设立工会优惠与福利窗口,实现“小饭桌”服务“大民生”。二是打造“邻学社”品牌。利用辖区内小区公用空间,联合第三方教育机构,建设1800平方米“邻学社”,常态化开设30余项公益性、平价兴趣班,累计服务青少年700余人次,让园区职工在园区安居、子女在园区乐学,实现事业、家庭“双稳定”。三是拓展消费场景。规划晋新夜市,统一设计近百个标准摊位,既为园区职工家属创造就业机会,也丰富了园区职工夜间消费选择,推动就业与消费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活力。
三、构建零工市场,破解园区用工供需矛盾。探索灵活用工新模式,推动招工与就业双向匹配。一是搭建零工驿站。针对园区企业淡旺季临时用工需求大特点,依托市级人力资源平台在社区设立零工驿站,充分利用“社区公众号+网格微信群+邻里直播间”三引擎驱动招聘矩阵,结合短视频和58招聘等平台多渠道收集、筛选、发布各类零工、兼职、短期用工信息。聘任网格员兼职驿站专员,打通与企业、居民沟通渠道,形成辐射园区与小区的服务闭环。二是精准对接服务。建立零工求职登记台账和企业岗位信息台账,动态掌握求职者技能特长、求职意向和企业招聘条件、员工福利等信息。驿站专员通过个性化推荐服务,让辖区零工市场实现从“马路蹲活”到“指尖接单”的规范化转型,已成功促成园区零工就业对接3000余人次。三是组织专场活动。结合季节性和社区需求,每年至少组织春秋两场现场招聘会,比如,2023年“就在邻里·职等你来”秋招、2024年“晋薪机遇·职等您来”春招等,目前已累计举办五场大型招聘会,促成供需对接近1000人次。
四是补强功能短板,促进产业服务协同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联动,实现双向赋能。一是设施配套互利共赢。针对园区新能源物流车充电需求快速增长、公共充电设施不足的情况,由社区统筹建设大型集中充电站,配置24个高效充电桩,既满足物流企业补能需求,又带来约15万元稳定收益,用于反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空间共享协同发展。探索“龙头企业+专业运营商”模式,推动三六一度与岁金集团联合成立岁金智谷公司,共建16万平方米新智造产业园,打造晋江首个“新质生产力”主题众创空间,
免费向园区企业及职工开放独立办公区、培训区、洽谈区、茶歇区等功能区块,为园区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工贸融合效益跃升。因地制宜引进一批供应链配套贸易企业,扩大园区产销协同效应,加快由“制造驱动”向“市场链接”延伸升级。比如,新智造产业园入驻企业益民纺织数字化电商运营中心,为园区内面料生产企业提供电商销售渠道;锐丰模具依托精密加工能力,就近服务安踏等周边品牌供应链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