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来源:泉州晚报 2025-04-09 10:22 阅读人数:1

  从“空间再造”到“产业重塑”,从“要素驱动”到“生态赋能”,今年以来,鲤城区着眼“中央创新区”建设目标,聚焦“效益、效率、效能”三大抓手,突出入园企业投产达效纳统和运营管理能力双提升,推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园区标准化2.0版本,一幅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园区图景正徐徐展开。

  招商引资强链:

  从“引凤筑巢”到“群凤齐鸣”

  产业招商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鲤城区以“链式思维”重构招商逻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日前,日本东京时尚产业展春季展(FaW TOKYO)在东京有明国际展览中心举行。鲤城企业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泉州金达莱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高士集团赴日参展,携系列环保面辅料及工艺亮相。由联兴发、金达莱、高士组成三角联盟亮相,能提供从服装设计到成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并通过高效流程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据介绍,联兴发作为链主,在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鲤城科创中心牵头打造了功能性纺织供应链联盟,集聚莱卡纤维、高士集团、金达莱等22个国内外细分领域联盟成员,挂牌成立高士品牌解决方案工作室,提供研发、投产一站式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深化产业链内外循环的成功典型。

  近年来,鲤城区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提升,依托功能性纺织供应链联盟招引达泰科技、绿和生物材料等新材料企业,与本土联兴发、金达莱等纺织新材料企业构建上下游关系,同步引入供应链企业淘天集团福建总部,打造数字贸易发展生态,助力制造业企业拓展贸易路径,进一步提升企业协同竞争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空间盘活增效:

  从“存量焕新”到“全域优配”

  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前提下,鲤城区以“向空间要效益”破题,通过项目建设、存量挖潜、配套升级,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产业家园。

  在鲤城科创中心等6个项目竣备投用基础上,鲤城区精准匹配当前招商进度,滚动推进光电产业园、海天产业园等新供地项目建设,年度总投资超4亿元。其中,海天产业园占地147亩,拟新增面积7万平方米,目前已有部分厂房投入使用;光电产业园占地117亩,拟新增面积33万平方米,目前正进行桩基施工及部分楼栋主体施工,预计年底实现厂房主体结构封顶。鲤城区还积极探索省属国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标准化园区新模式,嫁接省属华塑厂等闲置空间,储备生成泉州海丝工业物联网产业园项目,预计可新增产业面积11.2万平方米;鼓励火炬电子、恒劲科技、七星电气等企业盘整空间布局、优化产线功能,进一步释放产业效益。

  此外,鲤城区还按照“三生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持续完善园区内部“六个一”小配套。在鲤城科创中心落地全市首个万兆网络园区试点实验室,融合片区内721个5G基站、大数据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底座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超级算力服务;成功推动火炬电子电容器产业数智化及绿色厂区项目完成国家技改项目专家现场技术评审。

  服务提质赋能:

  从“基础保障”到“增值生态”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鲤城区以“营商环境提效年”为总领,大力实施创新赋能提质等五大工程,全面打响“全速鲤办 共赢未来”营商环境品牌。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技术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移动端落地运营,京津冀等3个产业加速中心相继揭牌,鲤城区正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该区先后出台《关于实现2025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的若干措施》、第一批“全速鲤办 共赢未来”便民利企六条举措、《2025年助企稳工稳岗促发展十三条措施》等政策举措,支持辖区企业稳定生产、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助力经济稳健开局。坚持推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双向奔赴,联动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4家单位组建鲤城区职业技能培训联盟,揭牌启用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上半年推出超120项专业化培训课程;引建高新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人力资源项目,启动上线“人才就业超市”,创新“千里送岗”“招聘夜市”等形式,一季度累计开展省内外招聘会近20场次。

  此外,鲤城区还以园区为单位,制定企业生产生活配套服务标准,按照“空间+产业+赋能”服务职能,实行“帮代办+全速办+四产对接”,围绕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等环节提供环抱式增值服务;实行园区全域物业化管理,与专业化物业公司合作,修订园区管理规约及用户手册,出台企业装修指南,打造舒心舒适、宜业宜居的园区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