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时下正是秋收季节,我市各地农民在田间地头又忙碌了起来。与往年不一样的是,在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的农田里,很少看到农民弯腰割稻的背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自动化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里穿行。据了解,依托山海协作机制,石狮市与德化县全省首创,携手在这里建设一个面积680亩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作为石狮市的“飞地粮仓”。
秋收 1台收割机 可顶60个劳动力
“这个速度不得了,原来我们一家人要忙一整天的活,现在收割机只用不到半小时就搞定了。”近日,在云溪村的水稻田里,农民林阿开看着金灿灿的稻谷从机仓倾泻而下,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正在金黄色的稻浪里来回穿梭,水稻被齐刷刷收割进车斗中,谷粒与稻草自动分离,收割机每斗可装600公斤谷穗。转眼间,饱满的谷粒就通过收割机长长的管道欢快地“奔涌”到停靠在一旁的拖拉机上,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车。据测算,一台收割机一天至少可收割60亩,相当于60人的工作效率。
杨梅乡云溪村地理位置偏僻,以前每逢水稻收割季节,村民只能依靠人工收割。“我们村水稻年年长势都很好,就是收割的时候烦恼,全凭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林阿开说,加上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劳动力紧缺,村里的农田闲置越来越严重。
“耕田不用牛,收割不弯腰,转运不用肩挑,阴雨天可烘干,农业生产机械化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杨梅乡乡长苏开良告诉记者,自从一亩良田食材众筹农业项目落户杨梅乡以来,当地水稻种植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从田地平整、插秧、植保、收割到稻谷烘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春种 插秧机取代了农民忙碌的身影
事实上,这并不是云溪村的农民第一次感受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的力量。2015年底一亩良田食材众筹项目团队进驻杨梅乡之后,马不停蹄地组织当地农户成立了德化县协盈科技种养场,改造农田、采购农机、培训农业机耕手,全面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今年春耕的时候,云溪村的水稻田里,广袤的田野上看不到农民赶着节令忙碌插秧的背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插秧机穿梭在田间。“刚刚整理的水田中,随着自动插秧机缓缓驶过,一排排秧苗整整齐齐地立在水田中,一会儿工夫田里就插满了秧苗。”云溪村村主任林建勇对当时的插秧场景记忆犹新,科技的力量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让他惊叹不已。
“用自动插秧机种地不仅省时,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台插秧机每天插秧的面积是人工的40倍。”协盈科技种养场场长、水稻种植能手林金盾告诉记者,“以往在水稻插秧季节,经常出现劳动力紧缺,且一人一天只能插五分到一亩地,赶着农时抢种抢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自动化耕作之后,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目标 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通过引进新型、节能、环保、高效的农机装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跨越发展。”据德化县农业局农业机械管理站站长陈炜潘介绍,目前该水稻基地已经拥有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插秧机、大型拖拉机、旋根起垄机、联合收割机、高塔谷物烘干机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机械10多台,不但满足了农业生产的春种秋收,而且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而这样快节奏的发展势头,同样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山海协作机制。林金盾告诉记者,为推动协盈科技种养场的全程机械化耕作,石狮市农业机械管理站专门下发《2016年石狮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为加快推进泉州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结合石狮市、德化县两地实际,决定在德化县杨梅乡建立一个面积为680亩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由沿海县市提供财政支持,在山区县市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山海协作机制建立沿海缺粮地区的‘飞地粮仓’,这在省内既是首创,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石狮市农机站陈增雄站长表示。
据了解,根据实施方案,示范基地添置和配齐农机、植保等方面新型农机具9台,使2015-2016年度购置农机装备的资金总额达100万元以上,并建设完善烘干房等水稻机械化生产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成立了由泉州市农机总站、石狮市农机站、石狮市财政局、德化县农机站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
“据农业部门对水稻机械化耕作田块的测产,亩产量比传统的耕作方法增收30至40公斤,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前景。”林金盾表示,在德化县与石狮市山海协作机制的推动之下,水稻机械化操作带来的便利和在增收方面的优势,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