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民营力量泉州见证
潮起海天阔,奋进正当时。
翻开泉州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画精彩。
拼实业
“晋江经验”
解锁发展新密码
从一个全国典型的农业穷县,到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数十个国民品牌崛起,再到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前十……“晋江经验”是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去年7月,“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福建省委、省政府寄予泉州厚望,要求在全省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
福建品牌敲响开年全球最大IPO上市钟声
今年2月1日晚间,纳斯达克钟声响起,安踏集团旗下始祖鸟所在的母公司亚玛芬体育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募集资金13亿美元,成为自2023年9月以来全球规模最大IPO,发行市值63亿美元(约合450亿元人民币)。
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是安踏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指路明灯。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安踏是“晋江经验”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安踏从晋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目前已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目前,安踏集团营收连续11年位列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首位,过去10年累计纳税超400亿元,创造超20万个就业岗位,全球直营门店超过1万家。”
从“一根纱”到“一件衣”的产业链闭环(图片来源:晋江经济报)
当前,泉州纺织服装、鞋业两大千亿产业正以奔跑的姿态加入“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群。串企成链、聚链成群,产业链上、中、下游项目“手牵手”,拓展石化、纺织鞋服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板块的交集。
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形成产业生态圈——泉州把目标指向建设全球先进制造基地,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添动力
“智改数转”
培育发展新动能
拥抱数字化新浪潮,推进“智改数转”,是提升制造业的“含新量”“含金量”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泉州已有不少龙头企业率先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弯道超车,巩固行业发展优势。
“设备引入了5G大规模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和5G云化AGV自动运载能力,构建起一套精准高效的智能仓储自动化系统,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数字化改造预计可提升零拣效率40%,释放库容约80%,成本下降30%。”在中乔体育,物流管理中心规划部经理王嘉斌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数字化智慧物流分拣系统,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九牧绿色黑灯工厂步入机器人时代(图片来源: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制造产业的必由之路,只要敢创新、只要能够转变思路,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朝阳产业。”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孝发表示,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AI技术赋能和5G的应用,企业的绿色黑灯工厂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制造业只要坚持科技创新,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武装自己,就一定能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提高产品稳定性、减少能耗,兴业皮革则通过数字化改造积极打造过程控制、能耗数据监测、智能在线检测等应用场景。皮革染色工艺的进展、能耗、订单状况等关键数据都被管理层实时掌控。
2023年3月,经过9个月的精心筹备,恒安集团成功升级并上线了SAP数字化系统,这标志着恒安集团在中国快消品行业中率先引入SAP的私有云版本,将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运营效率。目前,该集团已完成约50%的数字化工作。
亮硬招
营商环境
厚植发展新优势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也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之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成功跻身全省标杆城市。
抓服务 促发展
出台促进政商关系亲清统一、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八条措施,让广大公职人员和企业经营人员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市县乡三级共同创新探索建立政企“早午晚餐会”机制,问计于企、问需于企;在全省率先组建政务服务“大篷车”“轻骑兵”,深入基层一线、沉到企业车间排忧解难……优化营商环境,泉州实招频出,全力培育“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好土壤。
“企业现有厂地有限,需20—30亩地建设增资扩产项目”“希望政府引导、扶持纸类卫生用品等快消品行业创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一场场政企早午晚餐会(制造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专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近300家龙头企业参与了政企早午晚餐会,市、县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一对一谋良策、解难题、话发展。
在九牧灯塔工厂的生产线上机械手和人工协同生产。(林劲峰 摄)
为支持企业有效投资,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去年以来,泉州设立了一系列项目落地零障碍相关举措。如将企业高频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下放至“党建+”邻里中心办理,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推行工程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高效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采取“模拟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较传统模式节省20—60天;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改革,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推行简单变更事项“免申即办”……
一桩桩、一件件,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企业看在眼里,暖在心间。
谋新路
创新变革
赋予发展新机遇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唯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拔节生长,向新而行,才能形成企业独门绝技。
在台商投资区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超薄化、高耐压、耐高温的电容器薄膜正进入最后一道工序,一批批电容器薄膜从这里走向市场。
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此前,国内超薄型电容器薄膜供应不足,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杰民介绍,为解决新能源领域超薄电容器薄膜的迫切需求,企业投资建设了“新源用薄膜材料”项目,突破了关键技术。“在超薄和耐高温的电容器薄膜市场上,我们可以说做到了全国第一。”
同样将创新当成生存之道的,还有福建艺达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艺达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新能源扁线电机及电驱动系统的国家级高新企业,产品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梓佳介绍,相较于传统圆线驱动电机,新的工艺热传导功效更高,效率高达97%。依靠技术创新,公司为新能源商务车装上了“中国芯”。
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也增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受益于泉州市技术创新基金,泉州市和景荣纺织品有限公司“年产4亿码鞋服辅料项目”、石狮市百隆包装有限公司“年产1.5亿平方米全自动化智能化纸板生产扩建项目”等项目将享受到融资利率优惠。
泉州城市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连续两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破千,近两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此前数量总和,总量达2362家,提前一年实现数量倍增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500家。
全面创新的“号角”正在吹响——
泉州市创新大会的召开,启动创建了15家重点专精特新园区;授牌35家异地孵化基地、联合创新中心、科创工作站、企业异地研发机构;签约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科技金融投资项目;8家大院大所与泉州本地企业签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与相关县(市、区)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千帆竞发搞创新、促转型的大潮中,爱拼敢赢的泉州企业家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强信心
政企合力
角逐发展新赛道
2024年首个工作日,在晋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清晰释放出新一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向好信号,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2024年,艺达公司将继续增资扩产,抓住发展大好时机。”艺达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梓佳透露,今年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投建年产100万台的智能化生产体系,在新能源驱动电机赛道大展身手。作为泉州唯一一家涉及新能源驱动电机领域的企业,艺达多年来一直深耕泉州“单打独斗”,但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与支持,坚定了艺达扎根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牵线搭桥下,艺达与一汽解放、北京福田、东风德纳、合力叉车等企业达成合作。
“信心源于稳定的预期。”福建科福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维尧表示,在国内国外双循环道路上,企业将依靠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将产品做到专、精、特、新。
图说泉州
万亿之城 民营“C位”
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设立“泉州企业家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晋江召开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过去一年,高擎“晋江经验”旗帜,泉州民营经济持续积蓄新动能,迸发新活力。202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72.33亿元,同比增长4.8%,“晋江经验”成为泉州经济稳步复苏的定海神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