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共同支持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各国高校与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的220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泉州市教育局应邀参会,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作题为《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专题分享,系统介绍泉州在AI赋能未来教师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与阶段成效。
“此次参会,既是阶段性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泉州将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向‘智能生态共建者’和‘个性化成长设计师’转型,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经验’,为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泉州力量。”
专题分享 全文如下
一、筑根基·强支撑,厚植未来教师成长沃土
未来教师的成长,需体系化支撑托底。以政策为纲、环境为基、平台为桥,构建全链条保障生态。
一是政策锚定未来坐标。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构建“课程建设—场景创新—师资赋能—人才培养”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统提升教师智能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下一步,将出台并实施《泉州市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教师AI教学能力细化为“数据分析、智能工具应用、个性化设计”三大模块,纳入继续教育必修体系并明确学时学分要求。把AI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重要指标,对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先行先试、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支持,切实把“敢闯敢试有保障”落到实处。同时,将启动《泉州市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制定工作,明确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与透明、未成年人保护与责任边界等要求,建立技术应用伦理评估与风险治理机制,为安全、可控、可持续的融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环境适配未来场景。推动“百校创新、千校应用”,升级一体化智慧教室,实现交互教学、数据采集、智能评价功能全覆盖,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课堂体验。完成了高清教学资源库的持续扩容与智能教学平台的全面升级,为教师提供海量优质、便捷高效的教学资源支持。偏远地区教师能够随时随地高效调取优质资源,轻松实现沉浸式教学、跨时空协作与个性化指导,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三是平台汇聚未来资源。构建泉州智慧教育平台,平台涵盖电脑端与“泉家育福”手机端,已汇聚1500余万份优质资源,并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对接,推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共享。教师通过“指尖同教研”随时备课,教育管理者通过“数据直观看”破解堵点,为未来教师打破资源壁垒、提升协同能力筑牢根基。
二、精赋能·提本领,锻造未来教师教学专长
未来教师的核心能力,在于以智能技术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资源辐射、智能辅助、数据导航,推动教学从“千篇一律”向“精准滴灌”转变。
一是资源双向辐射,培育专业素养。“5G+专递课堂”作为优质资源辐射的创新实践,采用名校教师主讲、农村教师辅助的“一课双师”模式,推动城市教师在学情反馈中精进策略,农村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弥补短板,实现“1+1>2”的成长效果。截至目前,全市选派具有五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共817人,结对帮扶4071名教师,有效辐射带动区域内教师成长,形成市、县、校三级梯队协同、传帮带有力的教师发展体系,推动未来教师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造血”的跨越发展。
二是数据深度赋能,重构教学范式。精心打造126个由教师自主创建的教育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技术,为教师提供契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场景的个性化支持。通过AI循证系统,捕捉课堂行为、板书文本、课堂评价等80多个维度数据,通过切片还原上课情景生成《课堂数据分析报告》,直观呈现师生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鼓励教师运用智能工具优化教学并探索创新教学场景,让教师成为智能教育生态的共建者、教学创新的引领者。
三是数字画像领航,明晰成长路径。基于教师课堂教学表现、教研参与、专业学习等多维数据,构建涵盖师德、教学技能和科研创新等维度的专属数字画像,辅助教师全面回顾教研活动,精准识别薄弱环节,明确有效教学方法和培训需求。通过可视化数据看板,未来教师可清晰掌握自身能力成长轨迹,科学规划专业发展路径,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档案。下一步,还将职称评审、专业能力评价等纳入智能化线上管理平台,运用电子认证与数据驱动,实现教师发展过程的全周期精准监测与科学评价。
三、聚合力·促协同,拓宽未来教师发展空间
未来教师的成长,需开放生态滋养。以分层培育、试点示范、平台升级为抓手,构建全方位为未来教师赋能的服务体系。
一是分层铸师,建强种子梯队。组建含教研员、信息技术教师、高校学者等100人的“未来教育智囊团”,为教师提供备课优化、课堂创新、评价改革等精准指导。将启动“种子教师”孵化计划,计划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孵化1000名覆盖全学科的人工智能“种子教师”,负责牵头组建校内或校际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协作组,通过经验同享、问题共研、方案齐议,以点带面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
二是试点砺师,完善培养体系。近日,泉州市教育局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签署《共建数智强师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三年,泉州将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研修基地,聚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校本教研转型、AI辅助教学等关键方向,开发“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探索“智能评价-循证改进”成长路径,为未来教师培育提供可复制经验。
三是平台兴师,激活应用效能。以市级一体化平台深度应用与设施迭代升级为牵引,推动课堂形态由“单向讲授”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型;平台注册实现全市教师、学生、家长全覆盖,常态支撑备授课、课堂互动、作业诊断与学情分析等高频场景。持续优化界面与操作流程,完善移动端与课堂端协同,发布“智能体+学科”应用清单,推动智能工具成为未来教师的“日常助手”,切实减负增效;常态化举办以未来教师为主体的线上经验分享与跨校共研活动,构建“以用促建、以研促改”的应用生态。实施“百千万”行动,将于明年组织开展表彰工作,表彰100所人工智能赋能示范学校、1000名AI教学应用优秀教师、10000名积极家长,形成覆盖广泛、协同有力、可持续迭代的智能教育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